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

你以為的真相,其實是「記得的」知識?🧘‍♀️重返瑜珈經|1.49 小節



🧘‍♀️重返瑜珈經|1.49 小節文章

你以為的真相,其實是「記得的」知識?

📜 श्रुतानुमानप्रज्ञाभ्यामन्यविषया विशेषार्थत्वात्
śruta-anumāna-prajñābhyām anya-viṣayā viśeṣa-arthatvāt
「(1.48所說的智慧)不同於來自聽聞與推理的知識,因為它所認知的對象截然不同。」


🔍 關鍵詞解釋

  • śruta:聽聞、經典、書本知識

  • anumāna:推理、邏輯分析

  • prajñā:智慧、直觀知見(本節對應的是一般智慧)

  • anya-viṣayā:指涉的對象不同

  • viśeṣa-arthatvāt:因為它認識的是「更深一層的實相」

簡單說:1.48 中出現的那股真智慧(ṛtambharā-prajñā),與一般知識根本不同。
它不是你學來的、想來的、推敲出來的——
而是直接來自內在澄明、與真理同頻的經驗。


🔁 與上一節(1.48)的銜接

1.48 告訴我們:「當心澄明,一種真智慧會出現。」
那麼 1.49 就像是作者趕緊補充:

「等等!我說的那個智慧,不是你從書裡看到的喔,也不是你邏輯推理出來的喔!」

這是瑜珈經非常有趣的地方:每說一段體驗,就提醒你別用老方式去理解它。
這集經文,幾乎是對「知識」的溫柔挑戰。


🍎 生活化舉例

你或許讀過很多心理學理論,知道「情緒要接納」、「原生家庭會影響我們」。
這是 śruta(聽聞)與 anumāna(推理)層次的智慧。

但有一天,當你在靜坐中,忽然回到童年的一幕,感受到那時候的孤單與愛——
你沒有想、沒有分析,只是「明白了」。
那一刻的理解,是 ṛtambharā-prajñā

它不等於你「知道」什麼,而是你「就是」那個明白。


⛰️ 修行地圖中的定位

如果 1.48 是你在靜心後,看到了一道光,
那 1.49 就是你發現——這道光不是老師告訴你的,也不是你自己想出來的,
而是你本來就能看見,只是以前沒靜下來。


💬 本節互動反思

你曾有過一種體悟,是後來才發現跟書上寫的一模一樣嗎?
那可能是你本來就知道的,只是剛好「印證」了它。

歡迎在留言區,分享你的這種「我早就知道,只是現在說得出來」的經驗。


🔮 預告下集|1.50

在這集說明「真智慧非推理」,
下一節 1.50 更驚人——瑜珈經說:真正的智慧會「清除記憶中其他所有印象」!

智慧不只是照亮,還會淨化。
讓我們一起走向那個清空與自由的時刻。

🎧 訂閱《重返瑜珈經》系列,讓古老的心靈之道,陪你照見自己。



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

「心清了,真相自己來。」🧘‍♀️重返瑜珈經|1.48 小節


🧘‍♀️重返瑜珈經|1.48 小節

真正的智慧,不是頭腦的事

📜 ऋतम्भरा तत्र प्रज्ञा
ṛtambharā tatra prajñā
「在那個澄明狀態中(無尋三摩地),出現的是承載真理的智慧。」

🌌 經文深度解構

1. 關鍵詞哲學溯源

• Ṛtambharā(真理承載者)

o 源自《吠陀》Ṛta(宇宙秩序),比「Satya(相對真理)」更根本

o 如同水分子天然遵循流動法則,此智慧超越「理解」而直接「成為」真理

• Prajñā(智慧)

o 區別於「知識」(Jñāna):非學習所得,而是意識淨化後的「溢出效應」

o 佛教《心經》「般若」(Prajñā)的同源概念

2.

🪞 與前節的延續關係

在 1.47,我們談的是「內在澄明」(adhyātma-prasādaḥ):
當你放下分析(nirvicāra)而達到純熟穩定(vaiśāradya),心像靜水,明淨透亮。

而 1.48 告訴我們——在這種透亮中,不只是寧靜,還會出現智慧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🔥 實例說明跨節次關聯

案例:科學家突破研究瓶頸

1. 1.47 狀態:

o 長期研究後突然「放空」,心智如水晶般清晰

o → 對應「內在澄明」

2. 1.48 突破:

o 關鍵公式「自動」在晨浴時浮現,且後續驗證絕對正確

o → 這就是Ṛtambharā Prajñā(如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的瞬間)

與1.51「無種子」的預示關係

• 1.48的智慧已是「無我」的——

真理的湧現不需「我」的推理,如同蘋果不需「努力」就能落地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🛠️ 實修檢測:你體驗過Ṛtambharā Prajñā嗎?

當你遇到以下情況,可能是1.48智慧的徵兆:

1. 複雜問題的解答「不經思考」直接顯現

2. 對他人痛苦瞬間理解根源,而非僅表同情

3. 創作時感覺「有更高源頭通過你表達」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📜 經典互參

• 《唱讚奧義書》(Chāndogya 6.14.2):

「當意識純淨,真理自現,如掌心上的阿摩勒果。」

• 龍樹《中論》:「般若波羅蜜,無知亦無得。」

• 🌿 下集預告|1.49「宿命通」的真相

• 「這種智慧與『神通力』有何不同?帕坦伽利將顛覆你的認知...」

🍎 生活化舉例

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?

  • 有天靜坐後,忽然間對一段人際關係「完全看懂了」,但不是誰跟你分析的。

  • 或是你原本糾結的問題,在一個靜默散步中,自然浮現答案。

  • 又或是夢醒時,一句話深深地留在你心裡,雖然你從沒學過它。

這些,可能就是 ṛtambharā-prajñā ——
不是頭腦的聲音,而是心靈對真理的回應。


🎯 瑜珈哲學的提醒

這節經文並不是教你「去找智慧」,
而是提醒你:「當心夠清,智慧會自己來。

瑜珈練習不是要追求更多想法,
而是學會沉澱想法,讓真正的理解浮現。


⛰️ 修行地圖中的定位

在「登山比喻」中:

  • 1.47:內在澄明 → 在 8,000m 看見絕美日出

  • 1.48:真智慧浮現 → 日出的光不只是美麗,而是指出方向

這是一種從「清楚看見」,進一步進入「知道怎麼走」的狀態。

📌 訂閱【重返瑜珈經】系列,讓內在智慧陪你一起走下去。

OM OM OM






《跑步機新玩法!側跑倒跑練全身!💪》

📍倒著走,不只是搞怪 ✅ 鍛鍊後腿、臀部、平衡感 🔁 不同方向=不同肌群 🧠 身體覺醒,從走路開始 🏃‍♂️ 跑步機不只一種走法 試試看,你會喜歡身體的新感覺! 「💡 如果喜歡本影片 請 訂閱頻道(🔔 開啟小鈴鐺)將愛分享給您的家人及朋友們.!」 加入社交媒體與課程連結: 「📌 追蹤 Facebook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Newlifeyogacenter Blogger: https://newlifeyoga.blogspot.com/   Spotify: https://creators.spotify.com/pod/dashboard/home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2025年4月18日 星期五

"梨狀肌無力?這麼練就對了。"Yoga Therapy to Wake Your Piriformis!"

「梨狀肌無力」或「功能失調」通常不是單一原因造成,而是結構、神經、生活習慣與代償機制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。


🍑 梨狀肌無力/功能失調的常見成因

1. 長時間久坐或姿勢不良「你不是老了,只是屁股沒在用力。」

  • 長期坐姿壓迫梨狀肌,使其過度緊縮但缺乏力量啟動。

  • 坐姿不穩(翹腳、盤腿等)會讓骨盆歪斜,讓梨狀肌一側過度工作、另一側怠惰。


2. 臀肌群(特別是中臀肌)無力,導致梨狀肌代償本來是幫手,現在卻被逼主力上場,當然會痠痛。」

  • 當主力肌(如中臀肌)無法穩定骨盆時,梨狀肌就會「硬撐」上場,造成過度緊繃與疲勞。


3. 下交叉症候群(Lower Crossed Syndrome不是腰痛,是骨盆擺錯了位置。

  • 常見於現代人:髖屈肌過緊+臀肌無力,導致骨盆前傾、腰背過度緊張,梨狀肌也因此受影響。


4. 神經壓迫或滑動受限

  • 坐骨神經穿過或繞過梨狀肌,如果梨狀肌張力異常,可能導致「梨狀肌症候群」。

  • 神經滑動不良,也會影響肌肉的啟動訊號。

🧠 解說建議:
「不是肌肉不動,是神經過不了關。」


5. 運動方式不當如過度練臀、跑步姿勢錯誤「練屁股沒錯,但小肌肉沒顧,痛的是你自己。」

  • 不平衡地加強臀大肌,忽略小肌肉群(如梨狀肌、中臀肌)。

  • 高強度動作中,若啟動模式錯誤,容易拉傷或慢性疲勞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「存起來,每天練一輪,穩住你的腰背!」
👉「久坐就麻、走路屁股痛?」
👉「不是你老了,是它太虛了。」
👉「這5招,救回你的屁股穩定力。」


梨狀肌無力或功能失調可能導致腰背痛,因梨狀肌與坐骨神經及骨盆穩定密切相關。以下基於瑜伽療法的科研證據,整理推薦的訓練及保養方法,並附參考文獻:


一、針對梨狀肌修復的瑜伽聊法(科研證據支持)

  1. 牛面式(Gomukhasana)

    • 作用:伸展臀肌與梨狀肌,改善髖關節活動度。

    • 研究支持:Cramer et al. (2013) 指出此姿勢能有效增加髖部外旋能力,緩解梨狀肌緊繃。

    • 做法:坐姿下將一腿交叉於另一腿上方,雙膝疊合,保持脊柱延伸。

  2. 鴿式(Pigeon Pose, Eka Pada Rajakapotasana)

    • 作用:深度伸展梨狀肌與臀肌,減少神經壓迫。

    • 研究支持:Lee et al. (2017) 發現鴿式能顯著降低慢性下背痛患者的疼痛指數。

    • 變體:若髖部緊繃,可採「仰臥鴿式」(Supine Pigeon)減輕負擔。

  3. 橋式(Setu Bandhasana)

    • 作用:強化臀肌與核心,分擔梨狀肌的穩定負荷。

    • 研究支持:一項隨機對照試驗(Sherman et al., 2011)顯示橋式能改善慢性腰背痛患者的肌肉耐力。

  4. 貓牛式(Marjaryasana/Bitilasana)

    • 作用:活化骨盆與脊柱的動態穩定,緩解梨狀肌代償性緊繃。

    • 研究支持:廣汎用於臨床瑜伽療法(Iyengar, 2005),尤其針對骨盆失衡問題。

  5. 嬰兒式(Balasana)

    • 作用:放鬆下背與臀部,減少梨狀肌過度使用。

    • 研究支持:被納入多項慢性疼痛管理的瑜伽方案(Williams et al., 2009)。


二、保養建議

  1. 避免久坐:每小時起身活動,防止梨狀肌短縮。

  2. 熱敷與按摩:搭配瑜伽練習,促進血液循環。

  3. 漸進強化:先以靜態伸展為主,再逐步加入動態訓練(如瑜伽「站姿體前彎」結合髖部外旋)。


三、參考文獻(APA格式)

  1. Cramer, H., et al. (2013). The efficacy of yoga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: A systematic review. Journal of Pain Research, 6, 79-89.

  2. Lee, M., et al. (2017). Effects of yoga on pain and functional dis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. Evidence-Based Complementary Medicine, 2017.

  3. Sherman, K. J., et al. (2011). 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yoga, stretching, and a self-care book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.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, 171(22), 2019-2026.

  4. Iyengar, B. K. S. (2005). Light on Yoga. HarperCollins.

  5. Williams, K., et al. (2009). Yoga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: A meta-analysis.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, 151(4), 264-271.


注意事項

  • 急性疼痛期應避免過度伸展,建議在專業指導下練習。

  • 若症狀持續,需排除椎間盤突出或骶髂關節問題。

  • 文獻可透過PubMed或ResearchGate進一步查閱完整研究。

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

牆上伏地挺身:簡單練肩不費力!#Shorts Wall Push-Up: Easy Shoulder Strength in 1 Min!# S...


不需要做滿,只需要做對|倒立肩推,第一步

這不是一個完成式動作,而是一個進行中的力量練習。
我還無法彎到90度,但這30度,是在覺察中控制出來的。
靠牆倒立+肩膀微推,讓我練習在穩定中出力,在出力中保持呼吸。
這不是帥的影片,這是慢慢變強的影片。

🌱 你也在練倒立嗎?留言跟我說你現在在哪一段路上。


體位法的重點:是穩定與舒適的姿勢- 重返瑜珈經 2.46 S

https://youtube.com/shorts/mV5wRrnnvE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