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6月6日 星期五

Harley Motorcycle. 哈雷機超酷.


 

【聽Dada說瑜伽】《瑜伽經》2.7精解:為什麼我們總被快樂綁架?

 

【聽Dada說瑜伽】《重返瑜伽經》2.7精解:執著的根源與解脫

🔹 前情提要

  • 上集(2.6)談到「無明」是痛苦的根源,本集接續解析「執著」(Raga)如何從無明產生,並透過《瑜伽經》2.7經文揭示:

「執著(Raga)源自對快樂經驗的依附。」

  • 提醒:瑜伽哲學不是否定快樂,而是看透「快樂綁架心智」的機制。


🔹 梵文與逐句釋義

經文 2.7(梵文):
सुखानुशयी रागः
Sukha-anuśayī rāgaḥ

  • Sukha(快樂) + Anuśayī(潛伏、依附) = Rāgaḥ(執著)

  • 直譯:執著是快樂殘留的潛伏印象。

經典註解(參照毗耶娑注疏)(Vyāsabhāṣya)是印度瑜珈哲學的經典著作《瑜珈經》(Yogaśāstra)的注疏,由瑜珈哲學的創始人巴坦家裡(Patanjali)撰寫,也是瑜珈哲學的基本經典之一:

  • 當我們經歷快樂(如美食、讚美),心智會自動產生「想重複體驗」的渴望,這種渴望像種子般潛伏,形成「執著」的業力(Samskara)。


🔹 白話解釋

  1. 快樂≠問題,問題在「後續效應」

    • 吃巧克力很快樂,但心智會記住這感覺,下次情緒低落時「強迫」你吃更多。

  2. 執著如何綁架自由?

    • 例:社交媒體的「讚」帶來快樂→逐漸變成「沒被按讚就焦慮」的制約反應。

  3. 帕坦伽利的提醒:「快樂經驗本身無罪,但心智對它的『成癮機制』才是痛苦源頭。」


🔹 生活舉例

案例1:工作成就的執著

  • 第一次升職的快樂→潛意識認定「只有升職=自我價值」→後續因競爭而焦慮。
    案例2:親密關係的依賴

  • 熱戀期的甜蜜→演變成「對方必須隨時回應我」的控制欲。

Dada的比喻:
「執著像糖衣毒藥,第一口甜,但心智會不斷索求,直到蛀空內在自由。」


🔹 瑜伽療法的練習與幫助

1. 覺察練習(每日5分鐘):

  • 記錄當天「感到快樂」的3件事,自問:
    ✓ 這份快樂消失時,我是否焦慮?
    ✓ 我是否無意識想重複它?

2. 呼吸法(平衡執著):

  • 「1:2吸呼比例法」:吸氣4秒→呼氣8秒,強化副交感神經,打破「快樂成癮」的生理慣性。

3. 冥想引導:

  • 觀想「快樂像雲飄過」,練習不抓住也不推開它(參考《瑜伽經》1.12「練習與不執著」)。


🔹 下集提示

  • 下集主題:2.8經文「厭惡(Dvesha)從何而來?」
    為什麼我們會對某些人事物「一見就煩」


🎧 結語

「執著是心智的自然反應,但瑜伽士的智慧在於:享受快樂,卻不讓快樂享受你。
(片尾放鬆音樂漸弱…)

2025年6月5日 星期四

罌粟花開的瞬間,就是冥想🧘‍♀️的時候。每日一花,與你一起靜心一念


 「有些片刻的美,不需抓住,只需靜靜凝視。」

這就是冥想:減少心的波動,讓煩惱靜止。 ——《瑜珈經》2.11 🌸 罌粟花只為早晨而綻放,短暫、寧靜,卻震懾人心。 冥想,不只是坐下來閉上眼。它也可以是一瞬凝視,一回感知。 📚 更多《瑜珈經》 × 靜心短片,歡迎訂閱觀看: #YogaSutra #瑜珈經 #冥想練習 #罌粟花 #靜心一刻 #mindfulnessshorts

2025年6月4日 星期三

從《瑜伽經》2.6看見情緒背後的自由-來聽Dada 說瑜珈

 

「情緒不是我?那我幹嘛還要抽離?」|從《瑜伽經》看見情緒背後的自由

在這集 podcast 中,Dada想用一個非常真實的角度,帶你看見《瑜伽經》第2.6節所說的「錯誤的自我認同(Asmitā)」,以及我們如何常常把一時的情緒、想法,錯當成真實的自我。

這一集,送給那些常常懷疑自己、困在情緒中的你。

你的存在,遠比你現在的狀態更廣闊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🎬《重返瑜伽經精解》2.6:錯誤的自我認同(Asmitā)/我到底是誰?

1. 🎞 前情提示:

在前一小節(2.5)中,我們揭示了「無明」的四種錯誤認知:把無常當作永恆,把不淨當作清淨,把痛苦當作快樂,把非我當作真我。

這些錯誤是所有煩惱的根源,接下來,《瑜伽經》將針對這五大煩惱一一剖析。

本節是第二個煩惱:Asmitā,我們今天就要來深入探討它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2. 📜 梵文原文與翻譯:

原文:

दृग्दर्शनशक्त्योरेकात्मतेवास्मिता ॥2.6॥

IAST音譯:

dṛg-darśana-śaktyor-eka-ātmatā-iva-asmitā

翻譯:

Asmitā 是指:錯誤地把「見者」(純意識)與「心智的作用」視為一體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3. 🔍 字詞解析:

• dṛg (दृग्):見者,指的是「純知覺」或「意識本體」

• darśana-śaktyoḥ (दर्शनशक्त्योः):觀察的能力,指的是心智的活動、思考、記憶等工具

• eka-ātmatā (एकात्मता):一體、混為一談

• iva (इव):好像、彷彿(表示這種錯誤的認知)

• asmitā (अस्मिता):錯誤的「我是這樣的人」的認同感

總結起來:

👉 Asmitā 是指:錯誤地將「我」等同於自己的想法、情緒、角色、甚至經歷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4. 🪞 生活中的例子:

• 當我們說:「我就是這麼情緒化的人」、「我就是沒辦法信任別人」、「我一定要成功,才算有價值」,你有沒有發現,這些說法都把某種心理活動錯當成了「我」?

• 又或者:你曾經的失敗、你童年的陰影、你別人說你不夠好——這些「內容」,成了你對自己的「定義」。

但真正的「我」是什麼?

瑜伽告訴我們:你是那個能觀察這一切的意識本體。

你的情緒可以改變,你的思想可以更新,但你那個能覺察它們的「見者」從未變過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📌問題: 如果情緒不是"真我",那抽離那個情緒的"我"或自以為是"我"為了甚麼?

這是一個非常深刻而真實的問題,也是《瑜伽經》、佛法乃至現代心理學反覆面對的核心提問之一:

如果情緒不是「我」,那麼,那個抽離情緒的「我」究竟為了什麼而存在?

為了什麼而「抽離」?那個「我」有目標嗎?還是只是另一種更微妙的我執?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🔍 回應這個問題,可以從三個層次來看: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❶ 實用層次:為了不再被情緒支配

抽離,是為了「選擇」而不是「被推著走」。

當我們說「我就是這麼憤怒的人」,這句話其實把我們的行為主導權交給情緒。

但當你能夠抽離那個情緒,你就有機會在「反應」之前,做出「選擇」。

🧘♀️ 例如:

• 憤怒升起時,我意識到它是一個來來去去的浪潮,而不是我本身。

• 我不一定要罵人,我也可以呼吸、理解、或沉默。

這是一種「自由」,不是壓抑,而是主體性的重建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❷ 存在層次:那個抽離的「我」不是一個新的身分,而是純覺知**

《瑜伽經》不是要我們建立一個「新的我」來對抗舊的我,而是要我們認出——

見者(draṣṭṛ),純意識,是無須成為什麼的存在。

這個「見者」,只是純粹的覺察,它看見一切升起、經過、消逝。

它沒有立場,不是「要成功的我」、「要超越的我」、「要療癒的我」。

它只是看見而已。

📿 在這種純覺知的空間中,煩惱失去立足點,自我建構就不再那麼穩固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❸ 最深層:不為了什麼,只是本然

這也是最難回答、但最療癒的一個層次:

真正的「抽離」不是為了某個目的、某種更好的未來,而是回到本來如此。

你不是透過抽離去「變成更好的人」,而是:你本來就不是那些情緒、那些執著。

就像水不需要變乾淨,它只是需要讓混濁沉澱。

5. 🧘♀️ 瑜伽的解決之道:

瑜伽提出的方法是:在靜心練習中,讓「見者」與「心智」漸漸分離。

這可以透過三個途徑:

• Dhyāna(冥想):持續觀察念頭起落,不介入評價。

• Viveka(辨別智慧):學習區分「我是誰」與「我正在經歷什麼」。

• Pratyāhāra(感官內收):斷開與外界角色與情緒的過度認同,回到內在見者

。🧘♀️ 瑜珈的解決之道(生活化版本)

那麼,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去除錯誤認同能?《瑜珈經》的答案是:透過viveka(辨別智慧)與dharana(專注力),一點一點拆解這些錯認。

1. viveka(辨別智慧)-有了智慧就懂得深度思考和分析, 不至於過度慌亂.

2. (專注力)為什麼是「錯誤的自我認同(Asmitā)」的解決之道?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因為 Asmitā 是「把我錯認為某個經驗」,而 Dharana 是讓我們有機會「看清我不是那個經驗」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✨ 我不是那個念頭——是我「在觀察」它

在日常中,我們常說:「我很焦慮、我很煩、我就是個沒用的人。」

但這其實是 Asmitā 在運作:你把某個暫時浮現的心念、情緒、角色,錯認為「我就是它」。

而 Dharana 是讓你開始「穩定地看」——

像瑜珈經第三章說的:「當專注穩定於某個對象上,就出現對它的深刻洞見。」

例如:

• 當你專注於呼吸,你發現:「焦慮念頭來來去去,但我還在這裡,觀察它。」

• 當你專注於「我在受傷這個情緒」時,會有一刻你看到:「受傷的只是我的一部分,而不是我全部。」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🧘♂️ 專注讓你退一步,產生「分離的空間」

這個空間就是瑜珈經說的**「Purusha(純知)」開始與「Buddhi(心智)」分離的那一刻。**

而一旦你可以看到:「我不是那個角色,不是那個情緒,不是那個聲音」

Asmitā 就鬆動了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✅ 所以總結:

Asmitā 是一種「混淆」,Dharana 則是「專注看清」。

就像你手上拿著一顆寶石,以為它只是灰塵。只有靜下來專注看,才會發現它是透明、乾淨、與你原本的「我」不同的東西。

但這不是高深的冥想才做得到,而是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練習開始——

☕ 錯認「無常為常」時,你可以這樣練:

每天晚上睡前問自己:「今天發生的事,有什麼是我原以為會一直這樣、但實際上卻改變了的?」

這個習慣,能讓你慢慢建立對「無常」的敏銳。

👃 錯認「不淨為淨」時,你可以這樣練:

覺察你在滑社群、購物、追求某些外表或形象時的衝動,停下來問:「我真的需要這個,還是我被什麼吸引了?」

這不是禁止享受,而是學習誠實。

🧠 錯認「痛苦為快樂」時,你可以這樣練:

下一次你在追劇、報復性熬夜、或大吃一頓後,問問自己:「當下很爽,事後呢?」

這是一種很溫柔的反省,不是責備,而是發現慣性。

💭 錯認「非我為我」時,你可以這樣練:

每當情緒來時,輕聲對自己說:「這是我正在經驗的情緒,不是我自己。」

你不需要壓下來,只要多一步觀察,它就不會吞噬你。

🧘♂️ 最終,我們透過瑜珈的練習 —— 不論是靜坐、體位法,或是日常覺察 —— 都是在培養這種內在的「辨別力」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6. 🔔 小結:

如果你也曾經被這種「我就是這樣」的念頭困住,別忘了,你可以學會重新定義自己。

《瑜伽經》就是這樣一本帶你脫離錯認的修行手冊。:

「抽離情緒,不是為了變成某種理想中的『更好的人』,

而是為了回到那個覺知而自由的自己。

因為真正的快樂,不是興奮或擁有什麼,

而是 Inner Peace —— 那份內在的平靜。」

歡迎訂閱頻道,開啟小鈴鐺,下集我們要說的是:愛與恨的執著(Rāga × Dveṣa),如何造成我們的情感困境。

我們下回見 👋



📌 收聽完記得留言告訴我:

你最常把哪種情緒,誤當成了「自己」?

📚 本集參考經文:《瑜伽經》2.6

🎧 精神糧食:#來聽Dada說瑜珈


OM OM OM



半蓮花坐姿Arda Padamasa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