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3「煩惱是修行路上的垃圾?
帕坦伽利在2.3節要顛覆你的認知——
這些『心靈病原體』,其實是覺醒的『原材料』。
解鎖《瑜伽經》最實用的『煩惱使用說明書』。」
《瑜伽經》2.3:
अविद्यास्मितारागद्वेषाभिनिवेशाः क्लेशाः॥
avidyā-asmitā-rāga-dveṣa-abhiniveśāḥ kleśāḥ
🪶 譯文(初步):
「無明、自我執著、貪著、厭惡與對死亡的恐懼,是五種煩惱的根本。」
1. Kleśāḥ(煩惱):
o 詞源為「kliś」,意指「擾亂、扭曲、折磨」。
o 它不是指一般情緒,而是指讓心靈失去清澈的根本染污。
2. 五大煩惱細解:
o Avidyā(無明):將非永恆視為永恆、將非我當作我,顛倒認知。
o Asmitā(我慢 / 自我執著):認為「我就是這個想法、這個身份」,無法鬆動。
o Rāga(貪著):對愉悅的記憶執念不放,期待重現。
o Dveṣa(厭惡):對痛苦的經驗排斥抗拒,產生逃避或攻擊。
o Abhiniveśaḥ(求生執 / 對死亡的恐懼):即便智者亦難逃,與存在的本能性恐懼有關。
👉 這五種 Kleśā 並不是道德批判,而是心靈運作中「持續扭曲感知」的根本力量。
🪷【生活化例子】
比如你一直重複陷入某種關係的模式——想靠近又害怕失去;或是總覺得自己不夠好,卻又捨不得放下那個「努力證明自己」的我。
又或者,遇到痛苦時,你一邊逃避、一邊又執著於「為什麼是我這麼苦」的那種念頭……這些都不是你有問題,而是「Kleśā 在作祟」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