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s://youtube.com/shorts/mV5wRrnnvEE
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
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
「別等到深山閉關,三摩地就在你的日常!」- 《瑜伽經》1.17 - 1.22,解鎖「三摩地」的奧秘。
Yogi們曾經有過這樣的時刻嗎?
- 當你全神貫注地做一件事,時間彷彿靜止了……
- 當你看著夕陽發呆,內心感受到純粹的寧靜……
- 當你在瑜伽練習或冥想時,進入一種「忘我」的狀態……
這些時刻,可能比你想像的更接近『三摩地』!
📢 很多人以為,三摩地(Samadhi)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境界,只有瑜伽大師才能達到。
但事實上,三摩地不只是某個「終極的境界」,而是一種 「可以培養的能力」!
✅ Yogi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體驗「小三摩地」!
✅ 不需要放下一切去深山閉關,也能找到這種內在的寧靜!
✅ 今天這篇文章,帶你探索三摩地的奧秘,並教你如何開始訓練!
👉 想知道更深入的解析?明天記得到 Spotify 收聽完整廣播!Dada 會進一步帶你進行冥想體驗!🎙️
進入三摩地——冥想的層次與進步之道
Namaste, Yogi!
歡迎來到《瑜伽經解密》,在這個節目裡,我們一起探索《瑜伽經》的智慧,將其應用到現代生活中,讓修行變得更清晰、更有力量。
在前幾集中,我們學習了持續修行(Abhyasa)與不執著(Vairagya),這兩大法則是穩定內心的基石。但當我們的心真的平靜下來,接下來該往哪裡走?
今天,我們要進一步探討《瑜伽經》1.17 - 1.22,解鎖「三摩地」的奧秘。
👉 什麼是三摩地(Samadhi)?它有哪些層次?
👉 為什麼有些人修行進步很快,而有些人卻停滯不前?
👉 如何逐步進入更深的冥想狀態?
這些問題,Patanjali 在這幾節經文中給出了極具啟發性的答案。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主題。
1. 三摩地的層次(1.17 - 1.18)
📜 1.17 經文:
vitarka-vicāra-ānanda-asmita-rūpānugamāt samprajñātaḥ
有支撐的三摩地(Samprajñāta
Samadhi)由推理(Vitarka)、洞見(Vicāra)、喜悅(Ānanda)、自我意識(Asmita)所構成。
📜 1.18 經文:
virāma-pratyaya-abhyāsa-pūrvaḥ saṁskāra-śeṣo’nyaḥ
無支撐的三摩地(Asamprajñāta
Samadhi)發生於心念完全止息,只剩下潛在印記。
🌿 解析三摩地的層次:
- 有支撐的三摩地(Samprajñāta
Samadhi)
- Vitarka(三摩地中的推理):專注於具體對象,如冥想時觀想燭光或咒語。
- Vicāra(三摩地中的洞見):超越具象,深入對象的本質理解。
- Ānanda(三摩地中的喜悅):內在變得極度寧靜,充滿安詳與喜悅。
- Asmita(三摩地中的自我意識):感受到純粹的存在感,但仍保有個人意識。
- 無支撐的三摩地(Asamprajñāta
Samadhi)
- 超越一切對象,進入完全無念的狀態。
- 這是最深層的三摩地,只有修行極為穩定的瑜伽士才能達到。
🧘 現代應用:如何進入這些狀態?
- 初學者可以從 有支撐的三摩地 開始,先練習專注於一個對象(如呼吸、Om 咒音、光的觀想)。
- 進一步則是減少對象的影響力,讓心逐漸超越思維層面,進入更純粹的覺知。
2. 修行者的不同進步速度(1.19 -
1.22)
📜 1.19 經文:
bhava-pratyayo videha-prakṛti-layānām
某些靈魂因為過去世的修行,天生就能達到深度冥想狀態。
📜 1.20 經文:
śraddhā-vīrya-smṛti-samādhi-prajñāpūrvaka itareṣām
但對於一般人,必須透過信念、精進、正念、專注與智慧來達成三摩地。
📜 1.21 - 1.22 經文:
tīvra-saṁvegānām āsannaḥ
進步速度取決於修行者的努力程度,越精進者,越快達到目標。
🌿 為什麼有些人修行進步快,而有些人停滯不前?
- 天生具備高度冥想能力者(1.19):極少數人因前世的修行,能夠快速進入三摩地。
- 一般修行者(1.20):必須透過努力來培養穩定的專注。
- 進步的關鍵(1.21 - 1.22):
- 修行的強度與專注程度,決定了進步的速度。
- 「用心修行者,成就更快。」 許多經典如《薄伽梵歌》中也強調:持續的奉獻與努力,才能帶來真正的解脫。
🧘 現代應用:如何加速修行進步?
- 培養信念(Śraddhā):相信修行的價值,並保持穩定的動力。
- 精進(Vīrya):每天持續投入時間修行。
- 正念(Smṛti):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內在覺知。
- 深度專注(Samādhi):進一步深入冥想,提高專注力。
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內容。希望這一集能幫助你更深入理解 Patanjali 的智慧,並將它應用到日常生活中。
如果你喜歡這集內容,請記得訂閱這個 Podcast,並分享給你的瑜伽朋友們。我們下次見,Namaste!🙏
👉 想知道更深入的解析?您可以收聽完整的 Spotify 廣播!Dada明天將在Spodify 上更進一步的引導與說明.
2025年2月15日 星期六
「努力了, 卻依然不快樂?瑜伽經 1.12 節揭開你內心不安的真相!」
「我們常以為快樂來自外在的成功與掌控,但《瑜伽經》1.12 節告訴我們,真正的平靜與自由,來自學會專注當下並放下執著。想知道怎麼做到嗎?」
瑜伽經 1.12 節釋義
專注與不執著:修行的雙翼(《瑜伽經》1.12 節釋義)
「abhyāsa vairāgyābhyāṁ tannirodhaḥ」
——勤修與不執著,是達到心智寧靜的雙翼。
《瑜伽經》1.12 節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修行原則:專注與不執著(Abhyāsa 與 Vairāgya),這兩者的結合,能幫助修行者達到內在的平靜與自由。
勤修與不執著的智慧
- 勤修(Abhyāsa,अभ्यास):持續不斷的練習,讓心智穩定專注於同一個目標。
- 不執著(Vairāgya,वैराग्य):放下對外在世界和結果的依附,保持內心的自由與接納。
帕坦伽利告訴我們,修行的真正力量來自於這兩個互補的原則——只有當我們全力以赴並專注於內在的修行,同時學會放下結果,心智才能如止水般平靜無波。
現代生活中的專注與不執著
想像你正在學習射箭。
- 專注於目標(Abhyāsa),瞄準靶心,讓你的意識聚焦在當下。
- 放下對結果的執著(Vairāgya),射出箭後,無論命中與否,都坦然接受。這就是專注與不執著的平衡之道。
在日常生活中,你可以通過以下練習培養這兩種品質:
- 專注於呼吸冥想(Abhyāsa):每天早晨花 5 分鐘,專注於你的呼吸,訓練心智的專注力。
- 接受生命中的變化與挑戰(Vairāgya):當面對壓力或無法掌控的結果時,問問自己:「我已經盡力了嗎?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麼學會接納現實,放下過度的執著。
Vyasa(毗耶娑)的註解:勤修與不執著的深層智慧
Vyasa 在《瑜伽經》的註解中指出,勤修是指穩定地讓心智專注於內在目標,而不執著則是對內外一切現象保持超然,不受干擾,回歸自性。
這個智慧不僅適用於瑜伽修行,也適用於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。專注讓我們擁有方向與力量;不執著則讓我們學會接納與放下,找到真正的自由。
結語與後續預告
勤修與不執著,讓我們在人生的每一步都更加自由與從容。
在下一篇《瑜伽經》釋義中,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透過勤修穩固專注,並探索具體的冥想技巧,幫助yogi在修行與生活中找到更深的平靜。
Namaste! 🙏✨
Podcast 經文小節釋義
🔗 YouTube 連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ySqeBoHZXtA
呼吸法Anuloma Viloma 影片連結: https://youtu.be/5wbgVRIQRxk
Spotify 廣播語音: https://creators.spotify.com/pod/dashboard/episode/e2usup6
2025年2月7日 星期五
你真的知道什麼讓你快樂嗎?瑜伽哲學帶你跳出思維陷阱. 重返瑜珈經 精解 1-8
「你覺得快樂很難嗎?其實不是——問題是你的思維被騙了!你以為賺更多錢、買更好的車、擁有更多朋友就能快樂?《瑜伽經》早在 2000 多年前就揭露了這個心理陷阱,今天我們就來解構這個錯誤,幫助你找到真正的快樂之道!」
《重返瑜伽經》精解:第一章第八節
一、經文原文與意譯
梵文原文:
विपर्ययो मिथ्याज्ञानमतद्रूपप्रतिष्ठम्拉丁轉寫:
viparyayo mithyā-jñānam atadrūpa-pratiṣṭham中文意譯:
錯誤認知是對不實之物的誤解和錯誤定見。
二、逐詞解析
- viparyaya (विपर्यय):錯誤認知、顛倒知見。
- mithyā (मिथ्या):虛假、不真實的。
- jñānam (ज्ञानम्):知識、認識。
- atadrūpa (अतद्रूप):與事物本質不符的、不符合實相的。
- pratiṣṭham (प्रतिष्ठम्):建立於、紮根於。
註解:本節強調「錯誤認知」的本質,即人類心識(citta, चित्त)可能會錯誤地解讀現實,導致將虛假認定為真實。
三、古典詮釋
在《瑜伽經》的脈絡中,第八節緊接著第七節「正確知識」(pramāṇa, प्रमाण)之後,探討了認知的另一面——「錯誤知識」(viparyaya, विपर्यय)。帕坦伽利指出,錯誤認知源於無明(avidyā, अविद्या),使我們執著於不實之物,從而引發錯誤決策與情緒反應。這與印度哲學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,即「無明是所有痛苦的根源」。
無明的定義:
「對真相的無知」或「錯誤的理解」,使我們誤以為短暫的快樂為永恆,或將痛苦誤認為幸福,進而產生錯誤的執著。例如:當人們因外在事物(如財富、地位)而感到快樂,卻忽略了這些都是無常的現象,即是無明的作用。
四、經典對照:與《奧義書》與《薄伽梵歌》的關聯
《卡塔奧義書》(Kaṭha Upaniṣad 1.2.6)
- 「無明者視虛妄為真理,而智者則能分辨實相與幻象。」
- 與《瑜伽經》1.8一致:無明導致錯誤認知,唯有智慧才能辨別虛妄與真實。
《薄伽梵歌》(Bhagavad Gītā 18.22)
- 「當一個人執著於單一觀點,認為虛假為真,忽視事物的本質,這是受制於無明的知識。」
- 此論述進一步強化了帕坦伽利的觀點,說明錯誤知識如何影響人的決策與行為。
五、歷史文化典故
吠陀與奧義書中的「幻象與真理」
- 《梨俱吠陀》(Ṛg Veda 10.129):
提到「無明與幻象」(Māyā, माया),指出宇宙的創造包含著「未知」與「錯覺」,唯有透過冥想與智慧才能穿透幻象,認識終極真理。 - 《摩訶吠陀》(Maha Veda):
論述「未見者,非實者;見者,或為妄見」,與《瑜伽經》1.8對錯誤認知的描述相呼應。
- 《梨俱吠陀》(Ṛg Veda 10.129):
印度哲學中的「夢境理論」
- 《摩奴法典》(Manusmṛti)與《瑜伽經》皆提及:「如夢中所見,皆非真實。」
強調現實可能只是心識的投射,需透過修行清除錯誤知見。
- 《摩奴法典》(Manusmṛti)與《瑜伽經》皆提及:「如夢中所見,皆非真實。」
佛教中的「無明與顛倒見」
- 《金剛經》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
與《瑜伽經》1.8所言「錯誤認知源於無明」高度相似。 - 四顛倒理論(貪、嗔、癡、慢):
指出對快樂、永恆、自我、淨潔的錯誤執著會導致錯誤認知,最終陷入無明。
- 《金剛經》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
柏拉圖的洞穴寓言(Allegory of the Cave)
- 柏拉圖認為人類所見之現象世界僅為「影像」,誤以為影像是真實,而不知其反映了更高層次的真相。
此觀點與《瑜伽經》對錯誤認知的描述相當吻合。
- 柏拉圖認為人類所見之現象世界僅為「影像」,誤以為影像是真實,而不知其反映了更高層次的真相。
六、如何運用瑜伽智慧改善錯誤認知
每日內省(Svādhyāya, स्वाध्याय)
- 透過自我觀察與書寫反思當日認知偏誤,避免無明滋生。
正念呼吸(Prāṇāyāma, प्राणायाम)
- 調息穩定心識,減少情緒對判斷的影響。
辯證思考(Vichāra, विचार)
- 在決策時反問:「這是否基於真實?」以促使多角度思考。
經典學習(Śāstra Adhyayana, शास्त्र अध्ययन)
- 從《瑜伽經》、《奧義書》等智慧經典中汲取指引與啟發。
七、每日心靈日記
每日靜心書寫練習,培養清晰認知
問題自省
- 今天我是否錯誤地解讀了一個事件?
- 這個認知來自我的直覺、推理,還是他人的影響?
- 我如何運用正念來釐清這個認知?
瑜伽修行記錄
- 今日的靜坐或呼吸練習如何影響我的心識?
- 有哪些過去的錯誤認知在今日被修正?
附註:透過此類心靈日記的書寫,行者可將瑜伽智慧融入生活,逐步從錯誤認知中解脫,邁向更清晰的自我覺察與智慧。
此外,還可透過以下方式進一步改善認知偏誤:
培養正念(Mindfulness)
- 瑜伽與禪修強調「當下覺察」,可減少主觀推測與錯誤判斷。
多角度思考
- 理性分析並比較不同觀點,避免陷入單一偏見。
閱讀經典智慧
- 學習古典哲學與瑜伽經文,幫助超越錯誤認知,建立更清晰的視角。
八、文獻參考與時間
- 《瑜伽經》(Patañjali's Yoga Sūtras)
約公元前200-400年 - 《卡塔奧義書》(Kaṭha Upaniṣad)
約公元前800-600年 - 《薄伽梵歌》(Bhagavad Gītā)
約公元前200-400年 - 柏拉圖《理想國》(The Republic)
約公元前380年 - 現代心理學研究:
Daniel Kahneman, Thinking, Fast and Slow(2011)
九、結語
帕坦伽利在本節揭示了「錯誤認知」的本質,提醒行者在修行過程中必須時刻警覺,避免因無明而陷入錯誤的世界觀。透過對比經典智慧與現代心理學,我們得以更清晰地理解錯誤認知的影響,並運用瑜伽修行逐步超越它,邁向更高層次的覺知與智慧。
2025年2月4日 星期二
你每天所信的「事實」,真的是真實嗎?🔍 《重返瑜珈經》經解 1-7 小節告訴你真相!
你的認知真的可靠嗎?還是早已被錯誤的經驗、偏見和他人的話語蒙蔽?
帕坦伽利揭示三種認知方式,幫助你打破迷霧,看清真相,讓你重新審視如何獲得真正的智慧!
《重返瑜伽經》精解:第一章第七節
梵文原文:प्रत्यक्षानुमानागमाः प्रमाणानि
拉丁轉寫:pratyakṣānumānāgamāḥ pramāṇāni
中文意譯:判斷以感知、推理和權威為基礎的知
識來源
引言
在《瑜伽經》1-7,帕坦伽利揭示了三大知識來源,讓我們擺脫錯誤認知的陷阱,走向真理之路。這不僅是瑜伽的智慧,也是現代人提升思辨能力的關鍵!📖✨
🔗 閱讀全文:探索如何運用這三種認知方式,改善生活、強化內在智慧!
逐詞解析
- Pratyakṣa (प्रत्यक्ष):「直接感知」,指的是透過五感(視、聽、嗅、味、觸)獲得的第一手經驗。
- Anumāna (अनुमान):「推理或邏輯推論」,透過已知事物的觀察推測未知的內容。
- Āgama (आगम):「傳統權威或經典知識」,指透過聖典或導師教導所獲得的智慧。
- Pramāṇāni (प्रमाणानि):「認知的有效手段」,即「知識的來源」或「證明方法」。
詮釋與闡述
在這一節中,帕坦伽利(Patañjali, पतञ्जलि)提出了三種有效的認知方式(pramāṇa, प्रमाण):
- 直接感知(Pratyakṣa):透過感官獲得的第一手經驗。
- 推理(Anumāna):透過邏輯與推測得出的知識。
- 經典與權威(Āgama):來自經典文本或導師的教導。
這三種方式構成了《瑜伽經》中「正確知識」(pramāṇa)的基礎,幫助瑜伽行者區分正確與錯誤的認知,避免陷入錯覺或無明(avidyā, अविद्या)。
在《瑜伽經》第一章的前六節中,帕坦伽利已經闡述了瑜伽的核心概念——「瑜伽即止息心識波動」(Yogaś citta-vṛtti-nirodhaḥ, योगश्चित्तवृत्तिनिरोधः)。為了達到這一境界,行者必須理解心識(citta, चित्त)的運作模式,包括正確知識(pramāṇa)、錯誤認知(viparyaya)、幻想(vikalpa)、沉睡(nidrā)與記憶(smṛti)。
第七節進一步深入探討
正確知識(pramāṇa) 的三種來源,為行者提供了理解現實的工具,確保所接收的資訊能夠導向真理,而不是迷失在錯誤知識之中。
古文獻類似的驗證
在印度哲學中,類似的認知方法也可以在《尼亞耶經》(Nyāya Sūtras,約公元前200年)與《毗耶世迦經》(Vaiśeṣika Sūtra,約公元前200-100年)中找到。
- 《尼亞耶經》 提出了四種正確知識來源(Pramāṇa):直接感知(Pratyakṣa)、推理(Anumāna)、比較(Upamāna)和言語(Śabda),其中前兩者與《瑜伽經》的觀點相同。
- 《毗耶世迦經》 進一步討論了實證與邏輯推論的關係,認為所有知識都應該基於客觀現實並通過驗證來確定其可靠性。
實踐與應用
這一節提醒我們,在瑜伽修行中,不應該只依賴單一的知識來源。例如,只憑直覺感知可能導致錯誤解讀,只依賴理性推論可能忽略身體的真實感受,而完全依賴權威則可能缺乏親身體驗。因此,瑜伽行者應當綜合運用這三種認知方式,以獲得更加完整的智慧。
✅ 在日常生活中訓練觀察力(Pratyakṣa):例如,在瑜伽練習中,專注於每個動作與呼吸帶來的身體變化。
✅ 運用推理來深化理解(Anumāna):例如,分析自己在不同瑜伽練習方法下的體驗差異。
✅ 參考經典智慧(Āgama):透過閱讀、請教師長或參加研習班來加深對瑜伽的理解。
這種知識架構不僅適用於瑜伽修行,也適用於現代人的生活哲學,幫助我們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透過正確的認知方式來判斷事物,避免誤解與迷失。
每日心靈日記 📖✨
🔹 今天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發現自己依賴某種特定的認知方式(感知、推理或權威)?這如何影響了你的決策?
🔹 你是否曾經因過度依賴某種知識來源而犯錯?如果回顧當時的情境,你會選擇不同的認知方式來應對嗎?
🔹 試著覺察今天的對話或學習中,你是如何驗證信息的真偽?這種思考方式能夠幫助你更清晰地理解世界嗎?
📌 記錄下你的觀察,讓每一天都成為心智覺醒的練習! 🧘♂️✨
結語
完整的解析與實修方法將在
Dada 的新書《重返瑜伽經:精解》 中呈現。本書將以現代語境解讀古老經文,並提供實踐工具,幫助讀者在當代生活中找到心靈的平衡與成長。📖🌿
2025年2月3日 星期一
「你的心,真的在為你工作嗎?」——《瑜伽經》1-6 揭示五大心智陷阱!
「冥想無法靜心?其實你的心正在上演一場戲!」
「你是否曾經陷入無止盡的焦慮,無法停止思考過去的錯誤?」
「你是否常被想像的恐懼牽動,甚至影響現實生活?」你知道嗎?這些心智波動,帕坦伽利早在 2500 年前的《瑜伽經》中就已經解析透徹!
《重返瑜伽經》精解:第一章 第六節
梵文原文 : प्रमाण विपर्यय विकल्प निद्रा स्मृतयः
拉丁轉寫: pramāṇa viparyaya vikalpa nidrā smṛtayaḥ
中文意譯: 心智的波動有五種:正確認知、錯誤認知、想像、睡眠與記憶。
逐詞解析與經文含義
帕坦伽利在第六節中將心智的五種波動分類,提供了詳細的結構框架,幫助修行者辨別心智活動的本質。
- प्रमाण (Pramāṇa):「正確認知」
- 指通過感官、推理或權威文獻獲得的真實知識。
- विपर्यय (Viparyaya):「錯誤認知」
- 指對事物的誤解或偏見。
- विकल्प (Vikalpa):「想像」
- 指純粹建立於語言或概念上的非真實認知。
- निद्रा (Nidrā):「睡眠」
- 指沒有意識活動的狀態,但仍受到潛意識的影響,心智波動未完全止息。
- स्मृति (Smṛti):「記憶」
- 指過去經驗的痕跡,儲存在心智中並影響當下。
帕坦伽利指出,這五種心智波動共同構成了我們的認知模式,但它們未必都能引導我們走向真我(Puruṣa)的覺知。
哲學與生活的啟示:辨識心智波動的五種類型
1. 正確認知(Pramāṇa):
透過感官、推理、權威經典獲得的真實知識。 這是瑜伽修行的目標之一,讓我們以真實的方式看待世界。
2. 錯誤認知(Viparyaya):
偏見或誤解會讓我們與真實脫節,例如因刻板印象而產生的錯誤判斷。 瑜伽修行可以幫助修行者覺察並修正這些偏誤。
3. 想像(Vikalpa):
雖然想像力是創造的源泉,但過度沉浸於幻想中可能導致不切實際的行為。 這與心理學中的「過度幻想症」有相似之處。
4. 睡眠(Nidrā):
睡眠狀態是休息的必要條件,但未能意識到其影響可能讓我們忽略深層的心靈連結。 瑜伽哲學認為,睡眠是一種特殊的心智波動,它與真我的連結受到心智活動的覆蓋。 透過瑜伽修行,我們可以在醒來時反思夢境,從中尋找潛意識活動的線索。
許多人對4.睡眠未能意識到其影響可能讓我們忽略深層的心靈連結有一些迷惑, 讓我們展開來說:
-為什麼睡著了仍有可能感知潛意識的活動?
1.潛意識活動在睡眠中的表現:
雖然我們在睡眠中並非有意識,但研究顯示,潛意識仍在運作。夢境是最明顯的例子,特別是快速眼動睡眠(REM)階段,大腦活躍處理記憶和情緒。
《奧義書》提到,潛意識在夢境中揭示了內在的願望、恐懼與未解的情感,這些是心靈探索的重要窗口。
2.瑜伽對睡眠與靜心的觀點:
在瑜伽哲學中,睡眠(Nidrā)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心智波動,它與真我的連結受到心智活動的覆蓋。因此,透過瑜伽修行,我們可以在醒來時反思夢境,從中尋找潛意識活動的線索。
3.現代心理學的支持:
卡爾·榮格(Carl Jung)指出,夢境是潛意識的語言。通過解讀夢境,我們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潛在心理模式和未解決的情感。
如何探索深層心理與靈性狀態?
-把夢記錄與分析:
修行者可以在醒來時立即記錄夢境,並反思夢境中出現的符號或情感,這是一種觀察潛意識的方式。
例如,重複出現的夢可能揭示了內心的焦慮來源。
5. 記憶(Smṛti):
📌 記憶是重要的認知工具,但對於過去的過度執著可能會妨礙我們活在當下。
📌 瑜伽修行強調「清理記憶印象」,以幫助修行者專注於當下。
經典對照與現代心理學的關聯
📖 經典對照:
- 《奧義書》:「真實的智慧源於超越感官和心智波動的觀察。」
- 《薄伽梵歌》:「心智的專注能避免錯誤認知,幫助修行者看清真相。」
- 《四念住經》(佛教): 強調觀察心智的活動(如想像與記憶)是通往解脫的關鍵。
🧠 心理學視角:
- 認知行為療法(CBT): 錯誤認知(如過度概括或極端化思維)是情緒困擾的根源,修正這些偏誤可讓心智回到健康狀態。
- 榮格心理學: 夢境是潛意識的語言,透過解讀夢境,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心理模式與未解決的情感。
📌 案例研究:
- 藝術家與夢境記錄: 一位藝術家發現重複出現的夢境與童年的情感缺失有關,這讓他透過創作來療癒內在。
- 企業家與瑜伽尼德拉: 每天練習 20 分鐘的瑜伽尼德拉(Yogic Sleep),幫助他清理思緒,甚至能回顧睡眠中的潛意識活動。
實踐建議:如何運用這些智慧?
✅ 1. 辨識認知模式
- 每天反思自己的認知是否基於真實,並嘗試分辨是正確認知還是錯誤認知的影響。
✅ 2. 觀察記憶的影響
- 練習觀察哪些記憶影響了你的當下行為,並試圖以新的視角重新理解它們。
✅ 3. 靜心與夢境記錄
- 在醒來時立即記錄夢境,分析其中的情感與象徵,這是一種探索潛意識的方式。
- 透過靜心練習,在入睡前進入深度放鬆狀態,增強與潛意識的連結。
✅ 4. 瑜伽尼德拉與冥想
- 瑜伽尼德拉(Yogic Sleep) 可以幫助修行者在清醒狀態下探索深層的心靈活動。
- 透過專注冥想,觀察自己的心理活動,而不被其所影響。
每日心靈日記
🔹 哪些認知模式最常干擾你的心靈平靜?
🔹 你是否曾經誤將幻想當作現實,導致行動偏差?
🔹 你的記憶如何影響當下的情緒與行為?
🔹 你能否透過靜心與夢境記錄來加深對自己的理解嗎?
結語
透過瑜伽修行,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心智波動的運作方式,並運用這些智慧來改善我們的生活,朝向內在的平靜與真我的覺知。
願我們在瑜伽的智慧中找到平衡與自由。
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「記得按讚、留言、訂閱,讓這份古典瑜珈心靈書籍傳遞給更多人!」OM OM OM
2025年2月1日 星期六
「你是否真的在掌控你的心?還是它在掌控你?」——揭開《瑜伽經》1-5的終極智慧!🧘♂️✨
「你是否真的在掌控你的心?還是它在掌控你?」——揭開《瑜伽經》1-5的終極智慧!🧘♂️✨
我們的心,就像一片湖水,當風吹過時,湖面便泛起波紋。《瑜伽經》1-5 提出了心智的核心運作機制—— 你的思想,是在幫助你,還是在製造混亂?
🌿 這篇經解,你將學到:
🔹 什麼是 心智的波動(Vrittis)?它如何影響你的行為與情緒?
🔹 你所感知的世界,是真實的,還是心的幻象?
🔹 如何透過瑜伽修行,讓心靜下來,進入真正的平衡與覺知?
《重返瑜伽經》精解 第一章 第五節解析(1-5)
梵文原文
वृत्तयः पञ्चतय्यः क्लिष्टाक्लिष्टाः॥५॥
拉丁轉寫
Vṛttayaḥ pañcatayyaḥ kliṣṭākliṣṭāḥ
中文意譯
心智的波動有五種,分為痛苦的與非痛苦的。
逐詞解析
वृत्तयः(Vṛttayaḥ):指心智的波動,即意識的各種活動,如思維、記憶、想像等心理現象。
पञ्चतय्यः(Pañcatayyaḥ):五種,表明心智波動的主要類別。
क्लिष्टाक्लिष्टाः(Kliṣṭākliṣṭāḥ):痛苦的與非痛苦的,顯示這些波動可能帶來煩惱,也可能促進內在平衡。
經文含義與解析
帕坦伽利在本節經文中進一步說明,當心智波動未被平息時,會導致痛苦的錯認與執著。這五種心智波動包括:正確認知、錯誤認知、幻想、睡眠和記憶。這些波動影響著個體的心理狀態,並可能成為修行的障礙或助力。
透過靜心與專注的練習,我們能夠觀察這些波動的運作方式,避免陷入錯誤的認同與執著,進而使內在趨於平衡。這也回應了前一節經文的警示,即若無法掌控心智,觀者將錯誤認同這些波動為自我。
心智波動的本質與現代生活中的實踐
心智的波動是變動無常的,它既可能引發焦慮,也能成為內在智慧的契機。當我們不再抗拒內在的波動,而是靜觀它們的運行時,我們便能找到更深層次的平衡與穩定。
在當今的快節奏生活中,外界的刺激讓我們的心智處於高度活躍的狀態。我們可以透過瑜伽與靜心練習,學習如何與這些波動共存。例如,在壓力來臨時,可以透過深呼吸來穩定內在,而不是立即被焦慮或憤怒所控制。
這樣的修習不僅提升個人的內在穩定,也能改善人際關係,使我們更能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的挑戰。
實踐建議
每天進行五到十分鐘的靜心練習,專注於呼吸與當下,觀察心智的波動,而不評價它們。當發現自己被情緒或想法牽引時,提醒自己回歸當下。
透過這種練習,我們可以培養更強的內在穩定感,減少不必要的情緒起伏,提升對生活的覺察力。
與其他經典的共鳴
《奧義書》提到:「心智是解脫的工具,也可能成為束縛的根源。」這與本節的概念相符,提醒我們意識到心智的活動如何影響內在自由。
《薄伽梵歌》亦強調修行者應透過專注(Dhyana)來超越心智波動,以便辨識哪些活動導致痛苦,哪些則能引領至解脫。
佛教經典則主張「煩惱即菩提」,說明即便是痛苦的心智波動,也能成為內在覺察與轉化的契機。
每日心靈日記
📌 自省:
- 今天我是否有意識到自己的心智波動?
- 我是否能夠保持覺察,不受情緒與雜念影響?
📌 瑜伽修行記錄:
- 今日的靜心練習帶來了哪些體驗?
- 我是否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些技巧,來保持內在平衡?
📌 每日感恩:
- 今天我學到了哪些關於心智波動的智慧?
- 我如何透過瑜伽修行,讓自己更加穩定與自在?
透過這種心靈日記的書寫,修行者可以深入理解心智的運作,並運用瑜伽技巧來提升內在平衡與智慧。
這節經文強調了心智波動的五種形態,以及它們對修行與生活的影響。透過瑜伽與靜心的修習,我們可以學會覺察、調整並最終超越這些波動,使內在回歸純粹與自由。
2025年1月30日 星期四
「你是誰?真正的你在哪裡?」—— 瑜伽經 1-4 給出的驚人答案!🌿
你曾經懷疑過嗎?我們每天的想法、情緒、記憶,真的就是「我」嗎?還是我們早已迷失在不斷變化的心智波動中?
在 《瑜伽經》1-4,帕坦伽利揭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真相:
「當心智波動不止時,我們認同於它;唯有止息,才能看見真正的自己。」
🌿 在這篇經解中,你將學到:
🔹 你所認為的『自我』,可能只是心智的投影?
🔹 如何分辨「內在真我」與「心智活動」?
🔹 瑜伽真正的目標——回歸純粹的覺知(Puruṣa),讓你從思緒的迷霧中走出來!
第一章 第四節解析
梵文: वृत्तिसारूप्यमितरत्र।
拉丁轉寫: Vṛtti-sārūpyam itaratra
中文翻譯: [否則,觀者便會與心智的波動 產生錯誤的認同。
逐詞解析與經文含義
在這一節經文中,帕坦伽利揭示了當心智的波動未被平息時的後果:觀者會錯認這些波動為自己的真實本性。這段經文進一步解釋了靜心的必要性,並強調了平息心智波動的重要價值。
說人話就是: 修習瑜珈的人將會恢復我們永恆真實的狀態(經文1-3節) , 否則, 觀者便會與心智的波動
產生錯誤的認同。所以在第一章回巴坦開宗明義地告訴你, 修習和不修習瑜珈的差別.如果我們不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動, 就會成為心緒的奴隸.會不受控制的生活在錯誤概念中.這會產生許多的疾病, 人格與社交障礙.
- वृत्ति (Vṛtti): 「波動」,指心智的活動,如思維、記憶、幻想等。
- सारूप्यम् (Sārūpyam): 「認同」,意味著與某物融為一體,或將某物誤認為自己。
- इतरत्र (Itaratra): 「否則」,表示在心智波動未止息的情況下。「心智的波動」類似於現代心理學的「自我批評內在對話」
觀者(Draṣṭuḥ)在瑜伽哲學中的意思是「純粹的內在意識」或「真我」(Puruṣa)。它是一個不受心智波動、情緒、或外界干擾影響的純粹覺知體。觀者就像一面鏡子,能夠無偏地觀察一切,但並不與所觀察到的現象認同。然而,當我們未能分辨這個純粹的觀者與心智活動時,就容易將自己等同於情緒、思維或外界認定的「自我」,這正是《瑜伽經》第四節所提醒的。
當我們誤認心智的波動為自我時,會導致以下幾個後果:
1. 情緒主導生活
當我們過度認同自己的情緒,例如憤怒、焦慮或喜悅,我們就容易被這些情緒牽引,失去內心的平衡。例如,憤怒可能導致衝動行為,而焦慮可能讓我們過度擔憂未來。
2. 缺乏穩定感
認同心智波動會讓我們的內在狀態隨外界變化起伏。例如,當他人批評我們時,我們可能感到自卑;當獲得讚美時,我們可能過度自信。但這些情緒都不是持久的,容易讓我們陷入不穩定的自我感知中。
3. 遠離真我
真我(觀者)是一種超越情緒和思維的純意識。然而,當我們被心智波動覆蓋時,無法覺知真我,這可能導致內在空虛或迷失自我。
4. 影響人際關係
過度認同情緒可能讓我們過於在意他人的看法,或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到他人身上,進而影響人際互動的和諧。
5. 無法專注於當下
心智波動往往與過去的記憶或對未來的擔憂相關,這讓我們難以專注於當下,失去對生活的覺知和喜悅。
分析與案例:
認同心智波動的具體後果
情緒過度化:
案例: 一位企業高管因會議上的批評而深感憤怒,整日陷於負面情緒中,無法集中精力完成其他重要任務。這是因為他將外界批評的聲音認同為對自我的全盤否定,導致情緒失控。
分析: 認同情緒會擴大其影響,讓我們忽略其短暫性和非本質性。
依賴外在評價:
案例: 一名社交媒體影響者的情緒完全取決於每天的讚好數與留言。如果數字下降,她便陷入焦慮與自我懷疑中。
分析: 這表明她將自己的價值與他人的認同緊密相連,無法覺察到真我不依賴外界的評價。
生活目標迷失:
案例: 一名學生因為學業壓力產生焦慮,認為自己永遠無法成功,並因此放棄努力。他把一時的挫敗錯誤地視為自己能力的全部,無法看到更大的潛力。
分析: 認同失敗感會阻礙我們的成長,讓我們與內在的力量脫節。
哲學與生活的啟示
認同心智波動的危險
這節經文揭示了一個常見的現象:我們往往將自己的價值與思維、情緒或外界經驗聯繫在一起,誤認這些為自己的真實本性。例如,當我們感到憤怒時,常會說「我很憤怒」,而不是意識到「我正在經歷憤怒」。這種認同感會讓我們失去與真我的連結。
與其他經典的共鳴
- 《奧義書》: 在《布里哈德阿蘭尼卡奧義書》中提到:「真我超越一切感官與心智活動,觀者不應與這些短暫現象認同。」
- 《薄伽梵歌》: 克里希納教導阿周那,真正的瑜伽士是能分辨真我與外在現象的人。
- 佛教經典: 強調「無我」,即個體並非思維與情緒的集合,而是超越這些現象的覺知者。
實踐建議的具體應用
- 呼吸觀察法: 當感到情緒激烈時,立即深吸一口氣,並將注意力專注於呼氣過程,感受身體的放鬆。這有助於減少情緒的控制力。
- 情緒日記: 每日記錄一次令你情緒波動的事件,並問自己:「這真的是我的本質嗎?還是只是短暫的反應?」這樣可以幫助你從情緒中抽離。
每日心靈瑜珈日記: 列出三件讓你感到感恩的事,這能讓你的注意力從負面情緒轉向正面體驗。
完整的解析與實修方法將在 Dada 的新書《重返瑜伽經:精解》中呈現。本書將以現代語境解讀古老經文,並提供實踐工具,幫助讀者在當代生活中找到心靈的平衡與成長。
-
你的認知真的可靠嗎?還是早已被錯誤的經驗、偏見和他人的話語蒙蔽? 帕坦伽利揭示三種認知方式,幫助你打破迷霧,看清真相,讓你重新審視如何獲得真正的智慧! 《重返瑜伽經》精解:第一章第七節 梵文原文: प्रत्यक्षानुमानागमाः प्रमाणानि 拉丁轉寫:...
-
帕坦伽利在《瑜伽經》1-1 開篇即宣告:「現在,瑜伽的教導開始。」——這句話看似簡單,卻蘊含了深遠的意義。 為何是「現在」?為何瑜伽需要被「正式啟動」?這不僅是一場身體的鍛鍊,更是一場心靈的覺醒。 讓我們回到瑜伽哲學的源頭,探索修行的真正開始! 前言 多年來, Dada 深感...
-
第十三 梯 冬 季修復瑜珈 線上課程 12/17 - 2/28 即日起開始註冊 12/15截止報名 第十 三 梯 冬季修復瑜珈 12/17- 2/28 時間 一 二 ...





,%20Viparyaya%20(misconception),%20Vikalpa%20(imaginat.webp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