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🧘♀️重返瑜珈經|1.48 小節
真正的智慧,不是頭腦的事
📜 ऋतम्भरा तत्र प्रज्ञा
ṛtambharā tatra prajñā
「在那個澄明狀態中(無尋三摩地),出現的是承載真理的智慧。」
🌌 經文深度解構
1. 關鍵詞哲學溯源
• Ṛtambharā(真理承載者)
o 源自《吠陀》Ṛta(宇宙秩序),比「Satya(相對真理)」更根本
o 如同水分子天然遵循流動法則,此智慧超越「理解」而直接「成為」真理
• Prajñā(智慧)
o 區別於「知識」(Jñāna):非學習所得,而是意識淨化後的「溢出效應」
o 佛教《心經》「般若」(Prajñā)的同源概念
2.
🪞 與前節的延續關係
在 1.47,我們談的是「內在澄明」(adhyātma-prasādaḥ):
當你放下分析(nirvicāra)而達到純熟穩定(vaiśāradya),心像靜水,明淨透亮。
而 1.48 告訴我們——在這種透亮中,不只是寧靜,還會出現智慧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🔥 實例說明跨節次關聯
案例:科學家突破研究瓶頸
1. 1.47 狀態:
o 長期研究後突然「放空」,心智如水晶般清晰
o → 對應「內在澄明」
2. 1.48 突破:
o 關鍵公式「自動」在晨浴時浮現,且後續驗證絕對正確
o → 這就是Ṛtambharā Prajñā(如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的瞬間)
與1.51「無種子」的預示關係
• 1.48的智慧已是「無我」的——
真理的湧現不需「我」的推理,如同蘋果不需「努力」就能落地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🛠️ 實修檢測:你體驗過Ṛtambharā Prajñā嗎?
當你遇到以下情況,可能是1.48智慧的徵兆:
1. 複雜問題的解答「不經思考」直接顯現
2. 對他人痛苦瞬間理解根源,而非僅表同情
3. 創作時感覺「有更高源頭通過你表達」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📜 經典互參
• 《唱讚奧義書》(Chāndogya 6.14.2):
「當意識純淨,真理自現,如掌心上的阿摩勒果。」
• 龍樹《中論》:「般若波羅蜜,無知亦無得。」
• 🌿 下集預告|1.49「宿命通」的真相
• 「這種智慧與『神通力』有何不同?帕坦伽利將顛覆你的認知...」
🍎 生活化舉例
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?
-
有天靜坐後,忽然間對一段人際關係「完全看懂了」,但不是誰跟你分析的。
-
或是你原本糾結的問題,在一個靜默散步中,自然浮現答案。
-
又或是夢醒時,一句話深深地留在你心裡,雖然你從沒學過它。
這些,可能就是 ṛtambharā-prajñā ——
不是頭腦的聲音,而是心靈對真理的回應。
🎯 瑜珈哲學的提醒
這節經文並不是教你「去找智慧」,
而是提醒你:「當心夠清,智慧會自己來。」
瑜珈練習不是要追求更多想法,
而是學會沉澱想法,讓真正的理解浮現。
⛰️ 修行地圖中的定位
在「登山比喻」中:
-
1.47:內在澄明 → 在 8,000m 看見絕美日出
-
1.48:真智慧浮現 → 日出的光不只是美麗,而是指出方向
這是一種從「清楚看見」,進一步進入「知道怎麼走」的狀態。
📌 訂閱【重返瑜珈經】系列,讓內在智慧陪你一起走下去。
OM OM OM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