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

「有尋 vs. 無尋?揭開瑜伽經中專注力的秘密!」|1.42 瑜珈經解密

 


🎙️ 第17集:從有尋到無尋——解開專注層次的秘密(1.42)


📚 前集回顧:

Namaste, Yogi!
在上一集中(1.41),我們探索了 「心如水晶,映照萬物的純淨狀態」 的 Samāpatti(專注的融合狀態)。當心識變得純淨,它可以映照真理,不受雜念干擾,如水晶一般忠實反映所觀察的對象。


📜 1.42 經文:

tatra śabda-artha-jñāna-vikalpaiḥ saṅkīrṇā savitarkā samāpattiḥ
तत्र शब्दार्थज्ञानविकल्पैः संकीर्णा सवितर्का समाधिः


🧠 經文大意:

Savitarkā Samāpatti(有尋三摩地) 中,心識對象混雜著:

  • śabda(聲音/語言):名稱或語言符號。

  • artha(意義):名稱所指涉的對象。

  • jñāna(知識):對象所帶來的理解或知識。

這個階段的心識仍在透過分析、比較與思維來專注於某個對象,這是三摩地的初級階段,尚未超越語言與推理的限制。


🌱 1. 有尋(Savitarkā)三摩地的特性

心識透過分析、思考和推理來理解對象,例如觀想光或專注於經文的含義時,會有意識地分析、思索其內涵。

Savitarkā Samāpatti 被稱為 「有尋」,因為它是:
透過語言與概念思維來觀察對象
對象、名稱、知識三者相互交織,導致心識還有些許雜染。

🔎 舉例說明:

  • 當你冥想 「OM」 的時候:

    • śabda(聲音):聽到「OM」的音頻。

    • artha(意義):理解「OM」代表宇宙的起源或振動。

    • jñāna(知識):對「OM」的哲學意涵的認知。

🧘‍♀️ 這個階段的三摩地雖然已經高度專注,但仍帶有概念性的理解和推理,因此還停留在「有尋」的狀態。


2. 從有尋到無尋的進階過程

接下來,當心識逐步放下語言、概念與推理時,就會進入:
🔹 Nirvitarkā Samāpatti(無尋三摩地) —— 純粹的直觀覺知,不再有語言和邏輯的干擾。


🎯 3. Savitarkā 的重要意義

雖然 有尋三摩地 仍處於初階,但它為修行者鋪墊了:

  • 專注力的訓練:培養穩定的心念。

  • 深入理解對象的本質:透過語言與知識來深入探索修行對象。


🔮 結論:從語言到超越語言的旅程

Savitarkā Samāpatti 是 三摩地的起點,幫助我們透過語言和知識來理解對象,進而進入更深層的專注與覺知。

📌 你在冥想時是否還停留在分析階段?
📌 有試著放下思維,進入更純粹的覺知嗎?


🎧 下一集預告:

在下一集中,我們將探討 1.43 經文Nirvitarkā Samāpatti(無尋三摩地)——讓心識超越語言與概念,進入更高層次的純粹覺知。

🙏 別忘了訂閱 Podcast,讓我們一起深入瑜伽經的智慧! Namaste!✨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「90天冥想,放下手機與憂鬱症:一個Yogi的真實告白」

這是一個靈魂慢慢甦醒、從黑暗中走回生活的故事。 她曾經深陷憂鬱,長年無法擺脫母親離世的陰影。 生活對她來說,只剩下滑手機、網購、以及無止盡的空虛。」 看他如何藉由瑜珈脫殼重生, 由創傷到創造, 蛻變為一個生活的藝術家. 今天的故事告訴你, 瑜珈不僅僅是體位法, 而是改變人生的至高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