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

「心如明鏡:揭秘瑜伽讓你專注如一的魔法」重返瑜珈經(1.41)

 


 

📚 上一集回顧:專注層次的極致擴展(1.40)

在上一集中,我們探討了 1.40 經文所揭示的「專注的極致擴展」,當心識達到專注的最高層次時,可以:

✅ 微觀層次——深入觀察微塵、能量等極微之物(Pāramāṇu)

✅ 宏觀層次——感知宇宙無限的擴展(Parama-Mahattva)

📜 1.41 經文:

क्शीण-वृत्तेः अभियातस्य इव मणेः ग्राहितृ ग्राहण ग्राह्येषु तत्स्थ तदञ्जनता समापत्तिः

Kṣīṇa-vṛtteḥ abhijātasya iva maṇeḥ grāhītṛ-grāhaṇa-grāhyeṣu tat-stha-tad-añjanatā samāpattiḥ

📚 梵文拆解與譯文

👉 kṣīṇa-vṛtteḥ:當心識的波動完全平息

👉 abhijātasya iva maṇeḥ:如同無瑕的寶石

👉 grāhītṛ:感知者(主觀認知)

👉 grāhaṇa:感知過程(心的運作)

👉 grāhyeṣu:感知對象(外在世界)

👉 tat-stha-tad-añjanatā:完全同化、融入於對象

👉 samāpattiḥ:合一、專注的融合狀態

📖 譯文:

「當心識的波動完全平息時,如同無瑕的寶石映照周遭一樣,心識與感知者、感知過程和感知對象完全融為一體,這種狀態稱為專注的融合(Samāpatti)。」

當心識變得完全純淨時,它就像一顆無瑕的水晶(Maṇi),可以真實映照所觀察的對象,不加任何主觀投射或雜質。在這個狀態下:

✅ 感知者(Grāhītṛ)——觀察者自己

✅ 感知過程(Grāhaṇa)——觀察的行為

✅ 感知對象(Grāhya)——所觀察的物體

這三者完全融合,進入了Samāpatti(三者合一的專注境界),就像水晶反射周圍的顏色一樣,不帶有自己的色彩。

🧘 實修解析:如何進入 Samāpatti?

清理心識波動(Kṣīṇa-Vṛtti)

透過**冥想(Dhyāna)**穩定內心,減少妄念的干擾。

練習專注於單一對象,逐漸讓心識變得如水晶般清明。

融入感知對象

當我們專注在一個對象上,心識會自然而然地與它合一。

例如觀想光、觀察呼吸或專注於一個神聖的象徵,最終進入「無分別、無二元」的狀態。

🌟 舉例說明:水晶心的修行狀態

✅ 冥想時的純淨觀照:

當你專注於「呼吸」時,開始時可能會有很多想法、雜念。但隨著專注深化,你的心識變得平靜,最終只剩下呼吸本身——你、呼吸和覺知完全合一。

✅ 觀察自然的心流:

觀察一朵花,你的心識純淨無染,不是評價它的美醜,而是單純地感受它的存在。在這個狀態下,你不再是「觀察者」,花也不只是「對象」,而是你與花完全融為一體的覺知。

🔮 1.41 與 1.40 的關聯

1.40 討論了「心識專注的極致」,從最微細到最宏觀的擴展能力。

1.41 進一步強調,當心識達到「清淨無染」的境界時,它能夠完全映照所專注的對象,進入無分別的融合狀態(Samāpatti)。

💡 關鍵轉化:

「專注 → 清淨 → 融合 → 三者合一」

🌈 結論:心識的水晶境界——合一的專注之道

當我們的心識變得如水晶般純淨,感知者、感知過程與感知對象將達到完美的融合狀態,這正是 Samāpatti 的神聖境界。這種狀態是進入更高層次冥想與智慧的起點。

🔮 下一節預告:1.42-1.43 「有尋與無尋的三摩地——心識的深入旅程」

在下一集中,我們將探討**「有尋」與「無尋」的專注層次(Savicāra & Nirvicāra)**,理解如何從概念分析進入純粹的直覺智慧。

📢 別忘了訂閱我們的 Podcast,一起解密瑜伽經的心靈法則!Namaste!🙏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普通劈腿太無聊,我加點料🔥"How Many Can YOU Do? #SplitsPushupChallenge"

一開始只是想拉個筋,後來就變這樣了。 在長椅上做縱劈腿,順手來個單手伏地挺身,一次、兩次、十幾次——其實,真的不費力。 這不是炫技,這是「瑜珈 X 體能」的生活日常。 (其實也有一點炫技 😎) 💥 #瑜珈融合 #SplitsPushUp #瑜珈健身 #一點也不費力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