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

不用堅強,也沒關係|給傷心人的靜心練習


這是一場專為傷心之人設計的冥想靜心之旅。我們將引導您釋放悲傷,找回內心的平靜。這段15-20分鐘的導引冥想,適合需要情感療癒的人士。 請舒適地坐下,閉上眼睛,跟隨我們的節奏,讓心靈獲得安慰。 喜歡這段影片?請訂閱並分享您的感受! 加入社交媒體與課程連結: 「📌 追蹤 Facebook:   / newlifeyogacenter   Blogger: https://newlifeyoga.blogspot.com/   Spotify: https://creators.spotify.com/pod/dash...

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

為什麼你總遇到類似的人、類似的事?《瑜伽經》2.12 說破真相!」

(2.11)我們說到:「煩惱可藉由觀照來鬆動」。 那今天的 2.12 則提醒我們:若不觀照、不處理,這些煩惱會成為業力種子,持續影響我們的生命經驗——甚至跨越今生。 Patanjali 在這裡用了非常重要的觀念:「karma-aśayaḥ」,意思是——行為種子的儲藏處。 我們做每一件事,起於一個動機;而這個動機,大多來自五大煩惱:無明、錯認自我、執著、厭離、對死亡的恐懼。 而只要這些煩惱還在,我們就會持續產生新的 karmic trace(業痕),它們被收進內在深處,等待時機成熟時顯現結果——稱為「受報」(vedanīyaḥ)。

為什麼你總遇到類似的人、類似的事?《瑜伽經》2.12 說破真相!」

2025年6月12日 星期四

2.12👉 這才是真正的鎮靜劑:每天清晨20分鐘深度冥想,換你掌握情緒主導權-

每天早上聽一次,讓平靜、清明成為你每天新的起點.「在喧囂甦醒前,給自己20分鐘的靜默處方:用晨間靜心,調配一天專屬的天然鎮靜劑。」 🔖我是Dada,你的瑜珈療法師。願我們一起練習真正的觀照。 「💡 如果喜歡本影片 請 訂閱頻道(🔔 開啟小鈴鐺)將愛分享給您的家人及朋友們.!」 加入社交媒體與課程連結: 「📌 追蹤 Facebook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Newlifeyogacenter Blogger: https://newlifeyoga.blogspot.com/   Spotify: https://creators.spotify.com/pod/dashboard/home

2025年6月11日 星期三

聽Dada說 瑜珈-心靈斷捨離,活出真自在-重返瑜伽經2.10

完整影音: https://youtu.be/5WzXUXmgBGY

🌟 1. 小節梵文及其意義

📜 梵文:te pratiprasavaheyāḥ sūkṣmāḥ

翻譯:「這些障礙(kleshas)在細微狀態時,應通過回歸本源(pratiprasava)加以消除。」

意義:帕坦伽利在《瑜伽經》2.10告訴我們,心靈的障礙——無明(avidya)、我執(asmita)、貪愛(raga)、厭惡(dvesha)、恐懼(abhinivesha)——在它們還是潛意識中的小小「種子」時,可以透過「回歸本源」(pratiprasava)清理乾淨。➡️ 什麼是回歸本源?就像整理房間,找到亂的源頭(比如一堆舊雜物),輕輕放下。這不是跟煩惱硬碰硬,而是像讓雲朵散去,讓心回歸清爽的本來面目。✨ 這是一種心靈的斷捨離,幫你在問題變大前活出真自在!

🧘‍♀️ 2. 前情提要

《瑜伽經》2.1到2.9為我們畫出瑜伽的實踐地圖。2.1介紹行動瑜伽(kriya yoga),透過紀律(tapas)、自我學習(svadhyaya)和臣服(ishvara pranidhana)淨化身心;2.2說這些練習能減輕痛苦,引向三摩地(samadhi)。2.3到2.9揭示五種心靈障礙(kleshas):無明是痛苦的根源,衍生出我執、貪愛、厭惡和恐懼。➡️ 2.10承接前文,教我們如何在這些障礙還在「細微狀態」(sūkṣmāḥ)時,搶先一步化解它們。這就像在感冒初期喝杯薑茶,把問題扼殺在搖籃裡!✨

🌈 3. 生活的應用

想像你在咖啡店排隊,前面的人點單慢吞吞,你心裡冒出一股小火,覺得時間被浪費。➡️ 這股煩躁從哪來?《瑜伽經》2.10建議我們停下來,問:「這情緒的根源是什麼?」也許你會發現,這不只是因為排隊,而是因為你今天工作壓力大,或潛意識裡害怕「沒把時間用好」。

✨ 心理學的認知行為療法(CBT)也說,情緒背後常有「自動化思維」。比如,你可能有個信念:「我必須永遠高效。」透過2.10的回歸本源,你可以靜下來,觀察這信念的來處——也許是小時候被催促「快一點」的記憶。看清這點,煩躁就像晨霧散去,你能平靜地排隊,甚至享受片刻的悠閒。

在關係中,這也超實用。➡️ 比如,你跟朋友因為一句話鬧得不愉快,感到受傷。問自己:「這傷痛從哪來?」也許是對被誤解的恐懼。這種覺察能讓你從衝動反應轉為理解,化解誤會,讓關係更輕鬆自在。

📖 4. 相關古典經文提及

《曼陀羅奧義書》(Mandukya Upanishad)提到意識的四種狀態:醒(jagrat)、夢(svapna)、深睡(sushupti)和超越(turiya)。➡️ 細微的障礙(kleshas)就像藏在夢與深睡狀態中的種子,潛伏在潛意識中,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情緒。《曼陀羅奧義書》教我們,透過進入超越狀態(turiya,純粹的覺知),可以超越這些障礙。這與2.10的「回歸本源」完美契合:覺察煩惱的根源,就等於回歸純粹意識,讓障礙無處立足。✨

《伊莎奧義書》(Isha Upanishad)1.1也說:「一切皆由主宰充滿,捨棄執著,方能享受。」➡️ 這提醒我們,細微的執著源於對自我或外物的錯誤認同。2.10的pratiprasava正是透過覺察,捨棄這些執著,回歸心靈的本源,活出真自在。

《薄伽梵歌》2.62補充道:「當人執著於感官對象時,便產生貪愛,繼而生氣,迷惑,失去智慧。」➡️ 這與2.10相呼應:若不處理細微的貪愛,它會演變成大麻煩。回歸本源就是在貪愛萌芽時,讓它消散,保持心靈的清爽。

🧘‍♂️ 5. 瑜伽療法的解決協助方法

想體驗2.10的「回歸本源」?試試這個5分鐘的瑜伽冥想練習,幫你進行心靈斷捨離:

準備:找個安靜角落,舒服地坐下,背部放鬆但挺直,雙手輕放在膝蓋上。

調息(Pranayama):進行3輪「4-4-4平衡呼吸」——吸氣4秒、屏息4秒、吐氣4秒。➡️ 專注鼻腔的空氣流動,讓心穩定。

覺察練習:回想一件最近讓你不舒服的小事(例如被誤解或輕微焦慮)。輕聲問自己:「這感覺從哪來?」讓答案自然浮現,別急著分析。

視覺化:想像這情緒是一顆小小的光點,漂浮在你面前。觀察它,不評判,然後看它慢慢變淡、溶解,回到虛空中。✨

回歸平靜:將注意力放回呼吸,感受胸口的起伏,告訴自己:「我回到本源,我是自在的。」

➡️ 每天練5-10分鐘,這個練習能幫你培養覺察力,讓細微的煩惱逐漸消散。想更進一步?「新生活瑜伽療法中心」的線上修復瑜伽課程(連結在說明欄)結合體位法、調息和冥想,帶你系統化地淨化身心,活出真自在!✨

🔮 6. 預告下節內容

下一集我們將探索《瑜伽經》2.11:「當障礙已顯化時,應透過冥想(dhyana)加以消除。」➡️ 2.10教我們預防細微障礙,2.11則告訴我們如何用冥想搞定已經爆發的煩惱,比如突如其來的憤怒或焦慮。想知道怎麼用冥想找回平靜?別忘了訂閱,下一集見!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