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聽Dada說瑜伽】《重返瑜伽經》2.7精解:執著的根源與解脫
🔹 前情提要
上集(2.6)談到「無明」是痛苦的根源,本集接續解析「執著」(Raga)如何從無明產生,並透過《瑜伽經》2.7經文揭示:
「執著(Raga)源自對快樂經驗的依附。」
提醒:瑜伽哲學不是否定快樂,而是看透「快樂綁架心智」的機制。
🔹 梵文與逐句釋義
經文 2.7(梵文):
सुखानुशयी रागः
Sukha-anuśayī rāgaḥ
Sukha(快樂) + Anuśayī(潛伏、依附) = Rāgaḥ(執著)
直譯:「執著是快樂殘留的潛伏印象。」
經典註解(參照毗耶娑注疏)(Vyāsabhāṣya)是印度瑜珈哲學的經典著作《瑜珈經》(Yogaśāstra)的注疏,由瑜珈哲學的創始人巴坦家裡(Patanjali)撰寫,也是瑜珈哲學的基本經典之一:
當我們經歷快樂(如美食、讚美),心智會自動產生「想重複體驗」的渴望,這種渴望像種子般潛伏,形成「執著」的業力(Samskara)。
🔹 白話解釋
快樂≠問題,問題在「後續效應」
吃巧克力很快樂,但心智會記住這感覺,下次情緒低落時「強迫」你吃更多。
執著如何綁架自由?
例:社交媒體的「讚」帶來快樂→逐漸變成「沒被按讚就焦慮」的制約反應。
帕坦伽利的提醒:「快樂經驗本身無罪,但心智對它的『成癮機制』才是痛苦源頭。」
🔹 生活舉例
案例1:工作成就的執著
第一次升職的快樂→潛意識認定「只有升職=自我價值」→後續因競爭而焦慮。
案例2:親密關係的依賴熱戀期的甜蜜→演變成「對方必須隨時回應我」的控制欲。
Dada的比喻:
「執著像糖衣毒藥,第一口甜,但心智會不斷索求,直到蛀空內在自由。」
🔹 瑜伽療法的練習與幫助
1. 覺察練習(每日5分鐘):
記錄當天「感到快樂」的3件事,自問:
✓ 這份快樂消失時,我是否焦慮?
✓ 我是否無意識想重複它?
2. 呼吸法(平衡執著):
「1:2吸呼比例法」:吸氣4秒→呼氣8秒,強化副交感神經,打破「快樂成癮」的生理慣性。
3. 冥想引導:
觀想「快樂像雲飄過」,練習不抓住也不推開它(參考《瑜伽經》1.12「練習與不執著」)。
🔹 下集提示
下集主題:2.8經文「厭惡(Dvesha)從何而來?」
→ 為什麼我們會對某些人事物「一見就煩」
🎧 結語
「執著是心智的自然反應,但瑜伽士的智慧在於:享受快樂,卻不讓快樂享受你。」
(片尾放鬆音樂漸弱…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