🎙️《重返瑜珈經精解》2.8|聽Dada說瑜珈
主題:痛苦的陰影,讓你想逃避?——Dveṣa(द्वेष)是怎麼操控我們的?
① 前情提要
在2.3中,帕坦伽利列出五種根本煩惱(kleśa),持續影響我們的情緒與行為,包括:無明(Avidyā)、我執(Asmitā)、貪著(Rāga)、厭離(Dveṣa)和求生執著(Abhiniveśa)。
上一節(2.7)我們談到「Rāga」——一種對快樂記憶的執著,會讓我們過度追求過去的愉悅感。而這集要進入它的「雙胞胎兄弟」:Dveṣa ——源自痛苦記憶的反彈與排斥。
② 梵文與逐句釋義
दुःखानुशयी द्वेषः॥८॥
duḥkha-anuśayī dveṣaḥ
-
duḥkha:痛苦、苦惱、不快樂的經驗
-
anuśayī:伴隨而生的潛在傾向、殘留印象
-
dveṣaḥ:厭惡、逃避、排斥
全句翻譯:
「厭離是伴隨痛苦經驗而生的潛在傾向。」
③ 白話解釋
如果 Rāga 是對快樂的「抓住」,那麼 Dveṣa 就是對痛苦的「推開」。
Dveṣa 不只是討厭某件事,更深層的是——過去的痛苦經驗在心中留下陰影,我們為了避免再次受傷,而產生強烈排斥或防衛。
它可能以「抗拒、否定、封閉、逃避」的形式出現,甚至成為一種條件反射:只要類似的狀況發生,就立刻緊張、發怒或逃避。
④ 生活中的舉例
-
一個人在國小時被同學嘲笑說話口音,長大後就害怕公開發言。這不是因為不會說話,而是Dveṣa在保護他避免再次「痛苦」。
-
一位學生曾在倒立時摔倒,之後每次倒立練習都心跳加速,甚至逃避倒立課程。
-
有人因為一段戀情傷痛,從此拒絕親密關係,對「關係」本身產生防衛。
我們以為自己在「理性選擇」,其實是過去的痛苦在驅使我們「本能反應」。
⑤ 瑜珈療法提供的練習與幫助
-
身體記憶釋放練習(Somatic Awareness)
藉由瑜珈練習中緩慢進入可能有抗拒的姿勢(如後彎、倒立),配合呼吸與意識引導,溫和接觸舊有記憶,讓身體重新建立安全感。 -
冥想中的「允許感受」
在冥想中練習:不是排除不適感,而是觀察、允許它出現,並不立即反應。這讓我們與痛苦之間不再有「立即切斷」的衝動。 -
寫作式自我探問(Svādhyāya)
問自己:「我現在排斥的這件事,是我真正的感受,還是過去經驗的殘影?」
把感受寫下來,有助於釐清「痛苦記憶 ≠ 真相」。
⑥ 下集預告 & YouTube SEO關鍵字建議
📍下集預告|2.9:Abhiniveśa(求生執著)——為什麼即使知道會痛,我們還是不願放手?
這是最深的恐懼,也是最微細的執著——對「存在」的依戀與「死亡」的逃避,幾乎無意識地影響我們的選擇與困境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