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11日 星期五

【心靜,世界就亮了】|重返瑜珈經經解1.47

 

🌌 本集核心奧義

「當你覺得自己『體驗到神聖光明』時,帕坦伽利說:這還不是終點!
1.47節揭示修行者最常卡住的『澄明陷阱』——連『內在光明』都可能是最後一道自我幻象。」

📜 經文原句

निर्विचारवैशारद्येऽध्यात्मप्रसादः

Nirvicāra-vaiśāradye 'dhyātma-prasādaḥ

「當無尋(nirvicāra)三摩地達到純熟(vaiśāradye),內在澄明(adhyātma-prasādaḥ)顯現。」


「無尋三摩地(nirvicāra-samādhi)是不用分析、直觀融入對象的狀態。當它練到極致(vaiśāradye),心識不再混濁,內在清明(prasāda)自然浮現,像水沉澱後透亮。」


🍎 生活化舉例:

與1.46的「種子」關係

情境比喻1:

▸ 1.46(有種子):

你專注觀想一朵蓮花,達到「蓮花即我,我即蓮花」的境界,但仍隱含「我正在合一」的微細覺知。

→ 像戴著VR頭盔看極光,畫面逼真但仍有設備存在感。

▸ 1.47(本節突破):

突然忘記「自己正在觀想」,蓮花的光明自動充滿意識,但尚未察覺「VR頭盔已溶解」。

→ 類似夢中知夢,但還未徹底醒來。


案例2.:學習騎腳踏車

1. 1.44(精微觀察):

o 研究踏板角度、身體重心(有意識控制)

2. 1.46(有種子熟練):

o 能流暢騎行,但仍有「我在騎車」的自我感

3. 1.47(本節澄明):

o 忘記騎車技巧,身體自動平衡,心中充滿愉悅

o 但若有人問:「你怎麼學會的?」仍能描述過程

4. 1.51(無種子):

o 連「我會騎車」的記憶標籤都消失,騎行成為純粹的「在」

o 類似原生態部落居民從不認為騎車是「技能」,而是如行走般自然

1.44 → 1.46 → [1.47] → 1.51  

(顯微鏡)→(實驗室)→(發現光)→(成為光)  

🔮 下集|1.48預告

「心清了,智慧會像泉水湧出,

下次聊這智慧怎麼帶來真相!」

▸ 訂閱追蹤,探索內在光芒!

▸ 💬 互動題: 你靜下來時,有沒有覺得心特別透亮?


歸納: 

帕坦伽利的修行地圖

(用「登山」比喻解說)

階段 海拔高度 地形特徵 對應經文

有尋三摩地 3,000m 需要冰斧(專注工具) 1.17

無尋三摩地 8,000m 扔掉冰斧,但仍有「我」的氧氣瓶 1.44-1.47

無種子三摩地 死亡區 連「登山者」概念都消失 1.51

1.47的「澄明」:

在8,000米處看到的絕美日出(仍屬相對境界)

1.51的「無種子」:

發現自己從來都是太陽本身(絕對境界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🔮 下集預告|1.48
「心清了,智慧會像泉水湧出,
下次聊這智慧怎麼帶來真相!」

📌 訂閱頻道,一起探索內在的光芒。
💬 互動題:你有過那種靜下來、突然覺得心特別澄明的經驗嗎?留言跟我分享吧!

OM OM OM 🙏

2025年4月10日 星期四

「你還在『努力冥想』嗎?帕坦伽利說:真正的三摩地,連『你』都是幻覺!-重返《瑜伽經》1.46 深度解密


 1.46

「如果連『我正在冥想』的念頭都是一種障礙,那真正的三摩地是什麼狀態?」

上集我們衝進1.45的「什麼都沒了」——從呼吸到無,連「細微」這想法都丟掉(1.45)。

🔥 關鍵步驟:

▸ 1.44 → 用腦子看細微,再融入它

▸ 1.45 → 連融入的感覺都放手,什麼都不剩

今天,1.46要帶我們到終極站:無種子三摩地,心的「零點模式」!

梵文:

tā eva sabījaḥ samādhiḥ

白話翻譯:

「前面說的那些三摩地(有尋、無尋、有微觀、無微觀),都還是有『種子』的,

意思是心裡還有個東西在抓著。」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🧠 拆解|從有種子到無種子

🍵 1.45回顧:喝湯的最後一步

▸ 你放下湯匙(有微觀)、融入湯的味道(無微觀),

▸ 最後連「湯」「我」都沒了,只剩一片平靜——但這平靜還是個「東西」。

🌱 1.46進階:連平靜都不抓

▸ 有種子(Sabīja) → 前面1.44、1.45的專注,心裡還有個目標(比如呼吸、平靜)。

▸ 無種子(Nirbīja) → 連「我要平靜」這念頭都扔了,心像關機一樣,完全沒東西跑出來。

▸ 比如:

 - 1.45是洗碗時忘了碗,只剩流動的輕鬆;

 - 1.46是連「輕鬆」這感覺都不在意,像空房間沒人住。

💡 簡單心法:

「1.45讓你丟掉湯碗,

1.46連『丟』這動作都不要,

心直接安靜到沒聲音。」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🌟 實戰練習|試著什麼都不抓

🚶♂️ 兩招對比|1.45 vs 1.46

怎麼比 1.45 什麼都沒了 1.46 無種子

心裡有啥 平靜、輕鬆的感覺 連感覺都沒了

我在幹嘛 「我很靜」 「誰在靜?」沒答案

像什麼 洗碗後一片輕鬆 連輕鬆都關燈了

🍵 生活小技巧|吃飯時試試

▸ 1.45:吃飯時忘了筷子、碗,只剩味道的舒服

▸ 1.46:連「舒服」都不想,心像吃完飯後的空桌子

→ 1.45是「融入當下」,1.46是「連當下都不留」!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🔮 下集|1.47預告

「無種子三摩地開啟後,

心會變得像鑽石一樣亮——

下次聊怎麼用這亮光照生活!」

▸ 訂閱追蹤,下次一起點亮內在!

▸ 💬 小問題: 你有沒有發呆時,忽然什麼都不想,超安靜?


「你是否有過『忘記自己在冥想』的體驗?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故事!」

🔔 訂閱提醒

如果你想探索「無種子三摩地」(Nirbīja Samādhi),別忘了訂閱並開啟小鈴鐺!

 🌈


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

普通劈腿太無聊,我加點料🔥"How Many Can YOU Do? #SplitsPushupChallenge"


一開始只是想拉個筋,後來就變這樣了。 在長椅上做縱劈腿,順手來個單手伏地挺身,一次、兩次、十幾次——其實,真的不費力。 這不是炫技,這是「瑜珈 X 體能」的生活日常。 (其實也有一點炫技 😎) 💥
#瑜珈融合 #SplitsPushUp #瑜珈健身 #一點也不費力 #Hanumanasana變奏曲 「💡 如果喜歡本影片 請 訂閱頻道(🔔 開啟小鈴鐺)將愛分享給您的家人及朋友們.!」

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

「90天冥想,放下手機與憂鬱症:一個Yogi的真實告白」




這是一個靈魂慢慢甦醒、從黑暗中走回生活的故事。 她曾經深陷憂鬱,長年無法擺脫母親離世的陰影。 生活對她來說,只剩下滑手機、網購、以及無止盡的空虛。」 看他如何藉由瑜珈脫殼重生, 由創傷到創造, 蛻變為一個生活的藝術家. 今天的故事告訴你, 瑜珈不僅僅是體位法, 而是改變人生的至高法門. OM OM OM 「💡 如果喜歡本影片 請 訂閱頻道(🔔 開啟小鈴鐺)將愛分享給您的家人及朋友們.!」 加入社交媒體與課程連結: 「📌 追蹤
https://youtu.be/obCAO79rktg

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

瑜伽經1.45|從呼吸到無:解鎖心靜終極招

 


Namaste, Yogi! 🙏

上集我們聊了「有/無尋三摩地」

有尋 → 用腦子去拆解東西

▸ 無尋 → 直接感受,不用多想

今天,我們要把這招從1.44的「細微觀察」升級到1.45的「連細微都丟掉」,一步步靠近大自在!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📜 1.45 經文|意識的終極卸載

《瑜珈經》1.45 經文逐字解析

梵文原文:

सूक्ष्मविषयत्वं चालिङ्गपर्यवसानम्

Sūkṣma-viṣayatvaṁ cāliṅga-paryavasānam

直譯:「微細對象性(的修練)且以無特徵(之境)為終極歸宿」

白話翻譯:

「你可以專注到很細很細的東西,比如氣息、想法,甚至時間的感覺,

最後連『細』這個想法都沒了,什麼都不剩。」

💥 核心心法

「當你不再需要『知道自己在冥想』,

冥想才真正開始。」

🌌 三階段意識升級

1️⃣ 有對象冥想(1.17-1.44)

▸ 像用Google地圖導航:「距離三摩地還有500公尺…」

2️⃣ 無對象但有心智(1.44過渡)

▸ 地圖APP突然關閉,但你「直覺」知道方向

3️⃣ 無形之境(1.45)

▸ 你發現自己早就是整張地圖

時間版|時空溶解

 ▸ 1.44:計算冥想(「15分鐘」)→ 時間變漿糊

 ▸ 1.45:連「多久」的問題都不存在

練習1:逆向專注法

• 步驟:

1. 先專注於呼吸(精微對象)

2. 突然問:「『誰』在專注?」

3. 讓問題像糖漿融化——答案會自行浮現

• 🚀 跨次元比較表|1.44 vs 1.45

維度 1.44 有/無微觀 1.45 無標記

意識工具 心智顯微鏡 → 全身感測 連感測器都蒸發

自我感 「我在觀察」→「我融入」 「誰在觀察?」無解

經典比喻 數水波 → 隨波漂流 湖與我同歸於空

🔮 下集|1.46預告

「當你連『空』都不執著,

無種子三摩地(Nirbīja Samādhi)將開啟——

意識進入宇宙的『零點模式』。」

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

「這個動作只有 Yogi 才能駕馭!💪 Bench Push-Up + 開髖前屈挑戰!」

動作拆解:

  1. 坐在長 Bench 上做「寬角前屈式」(Upavistha Konasana Variation)

    • 主動肌:

      • 內收肌群(Adductors):大內收肌、長內收肌、短內收肌

      • 股二頭肌(Hamstrings):伸展腿後側肌群

      • 下背肌群(Erector Spinae):維持脊柱穩定

    • 輔助肌:

      • 核心肌群(Core):協助保持骨盆前傾與脊柱穩定

      • 髂腰肌(Iliopsoas):維持腿部外展穩定

  2. 兩手撐地進入 Bench 版「伏地挺身」

    • 主動肌:

      • 胸大肌(Pectoralis Major):推動身體上升

      • 三頭肌(Triceps Brachii):推伸手臂、維持肘部穩定

      • 三角肌前束(Anterior Deltoid):協助肩關節穩定

    • 輔助肌:

      • 核心肌群(Rectus Abdominis & Obliques):保持軀幹穩定、避免骨盆塌陷

      • 前鋸肌(Serratus Anterior):穩定肩胛骨

      • 肱二頭肌(Biceps Brachii):輔助控制手肘屈伸


🔥 練習效益:

1. 核心強化與穩定性提升

  • 當你在 Bench 上做伏地挺身時,核心需要更穩定來保持平衡,防止骨盆塌陷。

  • 動作中包含的 動態核心控制,有助於提升橫膈膜穩定性與深層核心力量。

2. 上肢與肩部力量增強

  • 伏地挺身部分主要針對胸大肌、三頭肌和肩膀,讓上半身力量明顯提升。

  • 前鋸肌和三角肌穩定肩關節,減少運動傷害風險。

3. 髖關節活動度與柔軟度提升

  • 寬角前屈式開展髖關節,深入伸展腿後側與內收肌群。

  • 經常練習可以改善髖部柔軟度,減少下背部壓力。

4. 平衡與協調性提升

  • 將瑜珈靜態動作與動態力量訓練結合,可培養身體的神經肌肉協調性(Neuromuscular Coordination),大大提升穩定度與反應速度。

5. 強化肩胛穩定與姿勢改善

  • 透過前鋸肌與核心穩定,幫助矯正圓肩與駝背姿勢,強化肩胛骨的控制力。

超越語言的深層專注——細微對象的冥想(1.44)重返瑜珈經-精解

 


🌌
 前情提要

Namaste, Yogi! 🙏
上集我們拆解了「無尋三摩地」——當心識像褪去水漬的鏡子,清晰映照對象本質(1.43)。
🔥 關鍵進程
▸ 有尋(Savicāra)→ 用「心智放大鏡」分析現象
▸ 無尋(Nirvicāra)→ 直接「品嚐」存在本身
今天,我們要將這套心法升級到 「量子級覺知」,探索1.44揭示的微細維度!


📜 1.44 經文|顯微鏡下的意識革命

梵文
etayaiva savicārā nirvicārā ca sūkṣma-viṣayā vyākhyātā
白話超譯
「同樣的專注法則,可套用到能量、念頭、時間顆粒這些『隱形對象』,
從『用頭腦偵測』(有微觀)到『用全身細胞共鳴』(無微觀)。」


🧬 拆解|微細冥想的「顯微鏡類比」

🔬 有微觀(Savicāra)→ 科學家模式

▸ 操作:對精微對象進行「意識實驗」
▸ 舉例
 • 觀想心輪光芒時,默念:「這是綠色、直徑3公分、每分鐘脈動60次…」
 → 像用顯微鏡測量細胞

🌠 無微觀(Nirvicāra)→ 星際旅行模式

▸ 操作:撤掉測量工具,讓自己成為測量對象
▸ 舉例
 • 突然「忘記」自己在觀想,綠色光膨脹成宇宙,你就在光中央
 → 像太空人拋開儀表板,直接用皮膚感受太陽風

💎 核心心法

「當你停止『數算呼吸次數』,就會發現——
你早就是呼吸本身。」


🌟 實戰指南|三種精微對象訓練

1️⃣ 能量版|氣流感應
 ▸ 有微觀:追蹤呼吸在鼻腔的溫度差(左涼右暖?)
 ▸ 無微觀:氣流消失,全身變成「會呼吸的真空管」


🚀 跨次元比較表

維度有微觀無微觀
意識工具心智顯微鏡全身量子感測器
時間感「我觀想了10分鐘」「剛才發生過什麼嗎?」
經典比喻品茶師分析年份茶葉在熱水裡舒展的一生

🌿 生活整合|捷運上的精微覺知

下次通勤時試試:

  1. 有微觀:計算車廂晃動頻率(每3秒一次?)

  2. 無微觀:讓身體變成水母,隨晃動「無骨流動」
    → 這就是1.44說的「將三摩地應用到動態生活」!


🔮 下集|1.45預告

「當你連『顯微鏡』都忘記是什麼,就會觸發——
無種子三摩地(Nirbīja Samādhi)的宇宙待機模式。」

▸ 訂閱追蹤,我們下次直達覺知的最後一哩路!
▸ 💬 互動題:你曾在刷牙/洗澡時,意外進入「無微觀」狀態嗎?

Namaste! 🌟

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

🌿 「有尋還是無尋?冥想不同階段,你在哪一層?」-重返瑜珈經經解1.43

 

📚 文章說明:

🕉️ 前集回顧(1.41-1.42)

Namaste, Yogi!
在上一集中,我們探討了:

1.41:Samāpatti 的專注合一——當心識像一顆純淨的水晶,可以完全映照出外界或自我的本質,進入「有尋」(Savicāra)的初步合一狀態。

1.42:有尋的層次——從對象的表象層面進入細節思維,仍依賴「語言、推理與概念」來分析,這是專注的第一階段。

👉 今天,我們將探索 1.43 經文,揭示如何從「有尋」進一步進入更高層次的無尋(Nirvicāra),達到不受概念限制的純粹覺知境界。


📜 1.43 經文

梵文:
smṛti-pariśuddhau svarūpa-śūnyevā-artha-mātra-nirbhāsā nirvitarkaḥ

音譯:
smṛti-pariśuddhau – 當記憶完全淨化
svarūpa-śūnyā iva – 彷彿自我消融無痕
artha-mātra-nirbhāsā – 唯有對象的本質清晰映現
nirvitarkaḥ – 這便是無尋三摩地

意義:
👉 當記憶(smṛti)完全淨化,不再帶有過往的概念、聯想與偏見,心識如同完全消融,自我不再介入,只留下「對象的本質」映現在意識之中,這就是 無尋(Nirvitarka) 的狀態。

🧘 1.43 解說:從有尋到無尋的轉變

1️⃣ 專注的進階——有尋到無尋的過程
在「有尋」(Savicāra)階段,心識仍在分析與推理中,對象的形象、概念與語言不斷浮現,形成一個微細的思維波動。

有尋(Savicāra)

  • 仍停留在「思維分析」階段,透過語言、概念與推理理解事物。

  • 例如:在冥想一朵蓮花時,你會想到「這是蓮花」、「它象徵純淨」、「它與光明相應」。

🌟 過渡到無尋(Nirvicāra)

  • 當記憶的雜質完全消融,分析與概念停止,心識進入「純粹觀察」的狀態。

  • 你不再以概念認知蓮花,而是直接「感知」它的存在與本質。


2️⃣ 記憶的淨化——smṛti-pariśuddhau
Patanjali 強調,「記憶的淨化」是進入無尋的關鍵。

  • 記憶淨化(smṛti-pariśuddhau):意味著過去的經驗、知識與偏見已經不再干擾覺知,心識回歸到「初心」的純淨狀態。

  • 結果: 你的觀察變得純粹透明,不被任何情感或思維扭曲。

💡 比喻:

  • 有尋(Savicāra)就像用彩色玻璃看世界,帶著自己的色彩去解讀。

  • 無尋(Nirvicāra)就像清澈的水晶,直接反映出事物的真實本質。


🔍 舉例:從有尋到無尋的冥想進程

第一階段(Savicāra)
你專注於「OM」的聲音,分析它的振動、含義、象徵。
👉 你的心仍在思考 OM 的哲學意涵,與其他知識聯繫。

第二階段(Nirvicāra)
隨著深入冥想,你不再思考 OM 的意義,只是單純感受其振動與能量,與之完全合一。
👉 這時,心識超越了推理,只剩下「OM 的本質」映現在你的意識之中。


🧠 無尋三摩地的特質

💡 無尋的心境(Nirvitarka)

  1. 無概念干擾:沒有語言、推理或邏輯分析。

  2. 純粹直觀: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質,而非透過頭腦分析。

  3. 高度穩定:心識完全合一,不再有波動或雜念。

🌿 實修建議:

  • 在日常冥想中,刻意減少「分析與推理」,培養「純粹的觀照」,進一步進入無尋的境界。

  • 透過專注於「呼吸」、「光」、「咒語」等單一對象,慢慢讓心識從思維波動中解脫出來。


🔮 結論:進入無尋——純粹覺知的開始

在這一集中,我們探索了:
1.43 經文——記憶淨化後,心識進入純粹觀照的無尋狀態。
有尋與無尋的轉變——從思維分析到直觀覺知的進程。
冥想實修指引——如何透過觀照對象的本質,培養無尋的心境。


📢 下一集預告:超越語言的深層專注(1.44)

在下一集中,我們將進一步探討 1.44 經文,揭示如何透過「細微對象的冥想」進入更高層次的專注與靜心。

記得訂閱《瑜伽經解密》Podcast,讓我們一起深入修行的智慧世界! Namaste! 🙏



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

「有尋 vs. 無尋?揭開瑜伽經中專注力的秘密!」|1.42 瑜珈經解密

 


🎙️ 第17集:從有尋到無尋——解開專注層次的秘密(1.42)


📚 前集回顧:

Namaste, Yogi!
在上一集中(1.41),我們探索了 「心如水晶,映照萬物的純淨狀態」 的 Samāpatti(專注的融合狀態)。當心識變得純淨,它可以映照真理,不受雜念干擾,如水晶一般忠實反映所觀察的對象。


📜 1.42 經文:

tatra śabda-artha-jñāna-vikalpaiḥ saṅkīrṇā savitarkā samāpattiḥ
तत्र शब्दार्थज्ञानविकल्पैः संकीर्णा सवितर्का समाधिः


🧠 經文大意:

Savitarkā Samāpatti(有尋三摩地) 中,心識對象混雜著:

  • śabda(聲音/語言):名稱或語言符號。

  • artha(意義):名稱所指涉的對象。

  • jñāna(知識):對象所帶來的理解或知識。

這個階段的心識仍在透過分析、比較與思維來專注於某個對象,這是三摩地的初級階段,尚未超越語言與推理的限制。


🌱 1. 有尋(Savitarkā)三摩地的特性

心識透過分析、思考和推理來理解對象,例如觀想光或專注於經文的含義時,會有意識地分析、思索其內涵。

Savitarkā Samāpatti 被稱為 「有尋」,因為它是:
透過語言與概念思維來觀察對象
對象、名稱、知識三者相互交織,導致心識還有些許雜染。

🔎 舉例說明:

  • 當你冥想 「OM」 的時候:

    • śabda(聲音):聽到「OM」的音頻。

    • artha(意義):理解「OM」代表宇宙的起源或振動。

    • jñāna(知識):對「OM」的哲學意涵的認知。

🧘‍♀️ 這個階段的三摩地雖然已經高度專注,但仍帶有概念性的理解和推理,因此還停留在「有尋」的狀態。


2. 從有尋到無尋的進階過程

接下來,當心識逐步放下語言、概念與推理時,就會進入:
🔹 Nirvitarkā Samāpatti(無尋三摩地) —— 純粹的直觀覺知,不再有語言和邏輯的干擾。


🎯 3. Savitarkā 的重要意義

雖然 有尋三摩地 仍處於初階,但它為修行者鋪墊了:

  • 專注力的訓練:培養穩定的心念。

  • 深入理解對象的本質:透過語言與知識來深入探索修行對象。


🔮 結論:從語言到超越語言的旅程

Savitarkā Samāpatti 是 三摩地的起點,幫助我們透過語言和知識來理解對象,進而進入更深層的專注與覺知。

📌 你在冥想時是否還停留在分析階段?
📌 有試著放下思維,進入更純粹的覺知嗎?


🎧 下一集預告:

在下一集中,我們將探討 1.43 經文Nirvitarkā Samāpatti(無尋三摩地)——讓心識超越語言與概念,進入更高層次的純粹覺知。

🙏 別忘了訂閱 Podcast,讓我們一起深入瑜伽經的智慧! Namaste!✨

✨🌿 夏季修復瑜伽線上課程開始註冊|五月20截止報名 🌿✨

     —— 2025春夏季線上課程熱烈招生中 ——

          🕉️ 讓這個夏天,成為你身心重塑的起點 🕉️

上課日期6/01- 8/16

時間

星期二

星期三

星期四

星期五

星期六

8:30P

 

 

修復瑜珈

 

肌力瑜珈

9:00AM

私人課程

修復瑜珈

 

修復瑜珈

 

🕉️ 這不是普通瑜伽課,而是為「您」設計的修復身心健康處方-

🌸 Namaste 親愛的瑜伽修習者們,

我們誠摯邀請您加入下一梯之✨ 線上修復瑜伽課程 ✨,這是一場 以瑜伽療法為根基 的身心修復練習,專注於從心理與精神的深層重建開始,帶您走向全面的健康與平衡。💖 這不僅是瑜伽,更是一場 全面完整的健康之旅!🌟

如果您想修復:  
☑️ 長期肩頸腰背緊繃 ☑️ 睡眠品質低落 ☑️ 慢性疲勞壓力大
☑️ 想預防身體退化 ☑️ 渴望真正放鬆的現代人

🧘‍♀️ 什麼是修復瑜伽?

修復瑜伽不同於一般瑜伽的只著重在簡單伸展,它以 「全面性地瑜伽療法」(integrated  Yoga Therapy)為基礎,針對個人身心狀況設計練習,幫助您快速修復健康問題,並深入改善慢性疾病。

  • 科學根基:針對個人身心狀況設計,快速修復健康問題。
  • 深入療癒:幫助改善慢性疾病,重建身心平衡。
  • 全面整合:結合體位法、呼吸法與靜坐冥想,實現身心合一。
  • ✨ 為什麼選擇我們?
    「不需要做到滿頭大汗,不需要挑戰高難度姿勢
    真正的修復,是讓身體找回它原本的輕鬆與力量」

    🧘‍♂️ 適用對象

    • 體質虛弱、免疫力低下者

    • 睡眠品質不佳、壓力焦慮者

    • 有脊柱(頸、背、腰椎)問題者

    • 想提升瑜珈知識者

    ✨ 為什麼要試試線上修復瑜伽課程? ✨


    🏡 空間自由💡
    ➤ 隨時隨地練習|換好衣服就能開始,省下通勤時間
    ➤ 打造專屬聖地|在最有安全感的環境深度療癒

    👩‍⚕️ 專業不折扣
    ➤ Dada療法師即時指導|每個動作都獲得精準調整
    ➤ 小班制關懷|比大教室更貼近個人需求

    💪 高效修復
    ➤ 針對性設計|慢性疼痛/失眠/壓力一次改善
    ➤ 科學化序列|融合瑜伽療法與現代運動醫學

    🎯 無壓力練習
    ➤ 自主調節強度|依當天狀態選擇適合版本
    ➤ 隱私性保障|可關鏡頭,害羞者友善

    💰 超值選擇
    ➤ 費用省30%|同等專業,比實體課更經濟
    ➤ 回放複習|重要技巧反覆觀看強化記憶

    🌿 現在就體驗,讓身心找回自在的節奏
    📩 立即諮詢:newlifeyogacenter@gmail.com 

    🕉️ 課程亮點

    🌸 1. 修復瑜伽課

    • 透過瑜伽哲學、動態體位法搭配深度呼吸,減輕疼痛, 達到安神、靜心與修復的效果,應對現代生活挑戰。

    • 結合經典瑜伽呼吸法(Pranayama),提升肺活量、減壓抗焦慮、改善失眠、促進循環並緩解慢性疼痛。

    • 適合各階段瑜伽愛好者,逐步深入,輕鬆掌握。

    💪 2. 肌力瑜珈課

    • 專為預防 骨質疏鬆、提升 肌力 設計,提升肌肉量/健美體態,或腰背膝退化的資深瑜伽者。

    • 🧰 所需工具:健身棒、彈力繩、瑜伽球、啞鈴、沙袋(初次參加請先諮詢:📧 newlifeyogacenter@gmail.com



    💸 課程費用

    🎁 單堂體驗:$1000(課後報名課程可抵扣總額)

    🎯 10堂套裝:$4500
    🎯 20堂套裝:$7500
    👩‍🎓 結業師資培訓:$6500
    🎯 30堂套裝:$9000
    👨‍🏫 結業師資培訓:$8000

    📆 說明

    • 先預約所選擇之課程,若有事提前通知即可換堂。

    • 一梯次結束後不順延。


    🏦 繳費方式

    🏦 匯款至:華南銀行 忠孝東路分行 120-20-067091-4(李慧珍)
    📧 匯款後請Emailnewlifeyogacenter@gmail.com 通知帳號後四碼


    📢 報名與退費須知

    📩 報名:新生請填寫報名表,寄至 newlifeyogacenter@gmail.com,收到回函後即可繳費。
    💸 退費政策

    • 🕰️ 開課前一週 取消,全額退費。

    • 🚫 開課後一週 不再退費或延期。

    • 未開課前繳費可保留至下梯次或退款。

    ⚠️ 重要提醒:小班制名額有限,額滿後將於 Facebook 與 Email 公告,開課前一週發送通知。


    💻 上課準備

    🎥 設備需求:電腦或平板(避免使用手機)、鏡頭、麥克風,建議搭配耳機,網路速度10M以上。
    🏡 空間要求:通風、不受干擾的獨立房間,避免家人或孩子走動。
    📢 注意事項:課程禁止錄音錄影,感謝配合!


    🙏 關於 Dada 老師

    🌍 旅居加拿大,擁有35年以上瑜伽教學經驗。
    🎓 印度 SVYASA 瑜伽大學碩士(瑜伽科學與教育)、博士班(瑜伽療法)。
    🏅 瑜伽療法師、
    國際瑜珈師資培訓導師,著有瑜伽書籍。

    🏅加拿大 BCRPA 註冊骨質疏鬆與老齡運動教練。

    📧 聯繫我們newlifeyogacenter@gmail.com


    🌿 讓修復瑜伽帶您重拾健康與平靜,期待與您線上相見!

    🕉️ OM Shantih Shantih Shantihi


    🙏 和平 和平 和平


   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

    「心如明鏡:揭秘瑜伽讓你專注如一的魔法」重返瑜珈經(1.41)

     


     

    📚 上一集回顧:專注層次的極致擴展(1.40)

    在上一集中,我們探討了 1.40 經文所揭示的「專注的極致擴展」,當心識達到專注的最高層次時,可以:

    ✅ 微觀層次——深入觀察微塵、能量等極微之物(Pāramāṇu)

    ✅ 宏觀層次——感知宇宙無限的擴展(Parama-Mahattva)

    📜 1.41 經文:

    क्शीण-वृत्तेः अभियातस्य इव मणेः ग्राहितृ ग्राहण ग्राह्येषु तत्स्थ तदञ्जनता समापत्तिः

    Kṣīṇa-vṛtteḥ abhijātasya iva maṇeḥ grāhītṛ-grāhaṇa-grāhyeṣu tat-stha-tad-añjanatā samāpattiḥ

    📚 梵文拆解與譯文

    👉 kṣīṇa-vṛtteḥ:當心識的波動完全平息

    👉 abhijātasya iva maṇeḥ:如同無瑕的寶石

    👉 grāhītṛ:感知者(主觀認知)

    👉 grāhaṇa:感知過程(心的運作)

    👉 grāhyeṣu:感知對象(外在世界)

    👉 tat-stha-tad-añjanatā:完全同化、融入於對象

    👉 samāpattiḥ:合一、專注的融合狀態

    📖 譯文:

    「當心識的波動完全平息時,如同無瑕的寶石映照周遭一樣,心識與感知者、感知過程和感知對象完全融為一體,這種狀態稱為專注的融合(Samāpatti)。」

    當心識變得完全純淨時,它就像一顆無瑕的水晶(Maṇi),可以真實映照所觀察的對象,不加任何主觀投射或雜質。在這個狀態下:

    ✅ 感知者(Grāhītṛ)——觀察者自己

    ✅ 感知過程(Grāhaṇa)——觀察的行為

    ✅ 感知對象(Grāhya)——所觀察的物體

    這三者完全融合,進入了Samāpatti(三者合一的專注境界),就像水晶反射周圍的顏色一樣,不帶有自己的色彩。

    🧘 實修解析:如何進入 Samāpatti?

    清理心識波動(Kṣīṇa-Vṛtti)

    透過**冥想(Dhyāna)**穩定內心,減少妄念的干擾。

    練習專注於單一對象,逐漸讓心識變得如水晶般清明。

    融入感知對象

    當我們專注在一個對象上,心識會自然而然地與它合一。

    例如觀想光、觀察呼吸或專注於一個神聖的象徵,最終進入「無分別、無二元」的狀態。

    🌟 舉例說明:水晶心的修行狀態

    ✅ 冥想時的純淨觀照:

    當你專注於「呼吸」時,開始時可能會有很多想法、雜念。但隨著專注深化,你的心識變得平靜,最終只剩下呼吸本身——你、呼吸和覺知完全合一。

    ✅ 觀察自然的心流:

    觀察一朵花,你的心識純淨無染,不是評價它的美醜,而是單純地感受它的存在。在這個狀態下,你不再是「觀察者」,花也不只是「對象」,而是你與花完全融為一體的覺知。

    🔮 1.41 與 1.40 的關聯

    1.40 討論了「心識專注的極致」,從最微細到最宏觀的擴展能力。

    1.41 進一步強調,當心識達到「清淨無染」的境界時,它能夠完全映照所專注的對象,進入無分別的融合狀態(Samāpatti)。

    💡 關鍵轉化:

    「專注 → 清淨 → 融合 → 三者合一」

    🌈 結論:心識的水晶境界——合一的專注之道

    當我們的心識變得如水晶般純淨,感知者、感知過程與感知對象將達到完美的融合狀態,這正是 Samāpatti 的神聖境界。這種狀態是進入更高層次冥想與智慧的起點。

    🔮 下一節預告:1.42-1.43 「有尋與無尋的三摩地——心識的深入旅程」

    在下一集中,我們將探討**「有尋」與「無尋」的專注層次(Savicāra & Nirvicāra)**,理解如何從概念分析進入純粹的直覺智慧。

    📢 別忘了訂閱我們的 Podcast,一起解密瑜伽經的心靈法則!Namaste!🙏

     

    【心靜,世界就亮了】|重返瑜珈經經解1.47

      🌌 本集核心奧義 「當你覺得自己『體驗到神聖光明』時,帕坦伽利說:這還不是終點! 1.47節揭示修行者最常卡住的『澄明陷阱』——連『內在光明』都可能是最後一道自我幻象。」 📜 經文原句 निर्विचारवैशारद्येऽध्यात्मप्रसादः Nirvicāra...